《金基研》 祁玄/作者
近年來,人工智能行業的快速發展,成為了引領未來趨勢的重要力量之一。人工智能賦能于不同行業,不僅催生了一批新型的企業,還孕育出了新的商業模式,推動了國內創新發展的加速。
在這一過程中,許多創新型企業應運而生,而創業板作為國內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支持這些創新型與成長型企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許多新型企業的發展也能夠借助創業板這一平臺開啟發展和擴張的宏偉藍圖。與此同時,近段時間指數化投資發展也給創業板帶來了新的機遇,通過創業板ETF,投資者可以更加便捷地參與到創業板市場中,為新興產業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
一、創業板指ETF“解鎖”哪些新機遇?
2020年,《創業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注冊管理辦法(試行)》由證監會發布,這一政策的出臺的背后,旨在規范創業板的發行上市流程,優化審核和信息披露制度,從而為創業板企業提供更加便捷的上市渠道。
通過明確注冊制的流程,創業板的上市門檻有所下降,但信息披露與監管要求得到了強化,為市場提供了透明度和公平性。通過簡化上市流程,讓更多創新型企業和成長型企業進入資本市場。信息披露要求也增強了投資者對于市場的信心,促進市場的健康發展。
其中,創業板指數反映了國內創業板市場整體表現的重要指標。具體而言,創業板指數主要包括創業板綜合指數和創業板指兩大類型。創業板綜合指數覆蓋了創業板市場的幾乎所有上市股票,能夠全面反映創業板整體的市場表現。而創業板指則選取了創業板市場中市值較大、流動性較好的100只股票作為樣本,在選股中較創業板綜合指數更具代表性,能夠更準確地反映創業板核心企業的走勢。
在ETF市場上,有許多ETF以創業板指作為標的指數進行跟蹤,譬如南方創業板ETF、廣發創業板ETF等等。
除此之外,創業板指數體系還包括了更細分的專業化產品。從行業上來看,則有像創業板數字經濟指數、創業板新能源指數等按照具備行業特色的創業板指數;而按照市值規模角度來看,則劃分出像創業板300指數、創業板50指數、創業板大盤指數等層次分明指數類別,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加精細化的選擇。
值得一提的是,創業板50指數和創業板大盤指數兩者同樣選取了50只成分股,但其選股邏輯并非一致。在創業板50指數中,其選取的指標主要按照創業板最近半年的A股日均成交金額排名在前50名的股票進行挑選。而創業板大盤指數則是選取年化交易量比率大于15%的股票,剔除質押比率和商譽占比較高、停牌較多的股票,選取總市值排名前50名。
即是說,在選擇樣本的指標上,創業板50指數選股邏輯是按照成交額排名(流動性優先),市值規模作為輔助;創業板大盤指數則按照總市值排名,根據基本面信息(如商譽占比)進行成分股的選擇。
因此,在ETF市場上,一些基金公司推出了如招商創業板大盤ETF等相關產品,為投資者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
?
二、創業板持續優化,塑造發展新動能
相較于主板市場而言,創業板的上市企業通常處于高成長階段,擁有良好的發展潛力,而這些企業主要聚焦在科技、互聯網、新能源等新興產業。這些企業不僅是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同時也是推動我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力量。
為支持創新創業發展,國務院于2024年6月19日出臺了《促進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提到培育多元化創業投資主體、多渠道拓寬創業投資資金來源、優化創業投資市場環境等相關內容。該文件指出,發展創業投資是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的重要舉措,對于培育新質生產力、塑造發展新動能具有戰略意義。
在推動市場發展的同時,相關部門還將不斷優化資本市場,提升上市公司質量。
2024年11月15日,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10號——市值管理》,從提升投資價值、改善經營效率、加強信息披露等方面提出具體要求。
這一指引不僅為創業板企業提供了價值提升的明確路徑,同時也強化了監管約束,二者協同發力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或將對創業板市場產生積極影響。在相關政策引導,以及市場機制的雙重作用下,創業板企業有望在創新發展中獲得新的成績,為經濟轉型升級注入新動能。
另外,投資者還需重視長期投資策略所帶來的價值積累。創業板在具備成長屬性的同時,注冊制、產業扶持等一系列相關利好因素,也為創業板的價值投資發展打下基礎。而價值投資的核心理念在于以合理價格投資優質資產并堅持長期持有,因此投資者在關注創業板發展前景的同時,也需要深入分析板塊的估值水平,通過長期持有的策略來有效分散和降低投資風險。
總的來說,創業板指數作為國內資本市場的重要指數之一,其投資價值需要綜合考慮“成長性”和“估值合理性”進行判斷,并通過長期持有進行收益兌現。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可采用定投的方式進行參與,這種投資方式能夠降低擇時的風險,還能通過長期積累,實現資產的穩健增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