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基研》 祁玄/作者
2024年已然落幕,回首這一年,公募基金市場盡管面對各種機遇和挑戰,仍然展現了出具備韌性的活力。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公募基金自購行為也愈發踴躍,各大基金公司以實際行動彰顯對市場的信心,全年自購金額達到64.52億元,同時也給予投資者們持有的底氣。基金自購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考條件,暗示市場或被低估,作為投資者如何從中尋找投資機會?
?
一、“自購”加碼,傳遞投資信心
談及基金自購,主要有兩種情形。
其一,在新基金籌備成立之際,為了快速順利發行,許多基金公司會采用發起式的方式成立新的基金。簡單來說,基金公司或其高管、股東等作為基金的發起人,率先認購一定金額的基金份額,并承諾在存續期內持有。
其二,部分存量基金由于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導致基金規模持續縮水,存在可能清盤的風險,此時,基金公司為了產品存續等情況,會對基金進行自購。
而2024年基金自購不斷加碼,大多屬于第一種情形,即發起式基金的形式。這一年里ETF的發行數量有明顯增加,截至2024年底,存量ETF總數達到1,046只,較2023年底增加149只。另外,新發ETF總規模超1,200億元,包括多款以中證A500ETF和中證A50ETF系列的相關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在基金公司自購的不同的基金類型來看,2024年權益類基金自購金額超30億元,占比接近47%,其次是債券基金以及貨幣基金。另外,公募FOF的自購金額占比也超過8億元,占比為13%。
可以看見,權益類基金市場同樣獲得了基金公司自身的關注。而涉及到基金公司不斷加碼自持權益類基金,其背后也涉及多種原因。
首先,在2024年的4月份,新“國九條”頒布,引導資本市場走向高質量發展的道路。到了2024年的9月,相關部門發布了《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后續還有“以舊換新”等多項內容。在上述相關政策支持下,整體市場情緒得到提振,基金市場逐步走向健康、有序的發展軌道。
其中,基金公司也是重要的機構投資者和居民財富管理者的代表,而公募基金的表現也是整體市場信心的反映,通過基金自購,向市場傳遞出積極向上的信號,增強投資者長期投資的信心。
另一方面,在基金公司來看,權益類資產的性價比也是值得考慮的因素之一,對于基金公司以及普通投資者而言,同樣是理想布局的契機。
?
二、基金自購背后存在哪些投資機會?
在基金市場上,我們也能從中看到有不少的基金管理者會持有自己管理的基金。
例如,根據工銀滬港深精選混合A發布的三季度定期報告,管理人持有該基金份額占基金總份額比例為1.95%。
此外,也有一部分基金是發起式基金的形式,基金管理人及其他人員持有該基金的基金份額。例如在廣發先進制造股票發起式A的2024年三季報公告顯示,其基金管理人固有基金持有份額占比為1.8%,基金經理等人員持有份額比例為0.47%,且份額持有承諾的期限為三年;另外。招商量化精選股票A的2024年三季報公告顯示,同樣也有基金經理等人員持有該基金的基金份額,且承諾持有期限為三年。
而以上基金公司自持基金的情況,背后也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對于基金管理人(基金公司)而言,基金自購是一種重要的營銷手段,展示基金公司對旗下產品的信心,吸引更多的投資者關注和投資該產品。另外,基金自購意味著基金管理人的利益與投資者的利益“捆綁”,在責任感上提高的同時,或也伴隨著風險控制的加強,因此,基金經理自購可能會對于未來的投資決策更加謹慎。
對于投資者而言,同樣是對于投資信心的提升,在投資心理上加強了對基金經理的投資策略認同,以及對市場前景的信心。此外,基金自購行為也是投資者的判斷基金產品是否值得信賴的參考指標之一,投資者在此情形下可能更愿意購買這些基金產品。
對于市場而言,基金自購的行為的發生,對于市場而言或被視為一種積極的信號,而這個信號或意味著市場轉向帶來的機遇。與此同時,基金自購也表明了基金管理人對于市場長期健康發展的樂觀態度,有助于引導投資者關注長期投資價值,培養長期投資的投資生態。
但是,基金公司自購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因此需要投資者理性看待,并深入了解其背后產生的原因,更多地關注市場行情等等。另外,基金自購也并不意味著盈利,投資者同樣需要建立長期投資的理念,客觀判斷基金公司自購地現象,并結合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做出合適的判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