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基研》 祁玄/作者
2024年以來,國內資本市場密鑼緊鼓地開展高質量發展的改革和創新舉措,大力發展權益類基金。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總體著眼于“長錢更多、長錢更長、回報更優”的目標,進一步促進中長期資金入市,資本市場逐步煥發新的活力。
隨著資金入市,基金市場也同樣煥發出新的生機,一部分投資者也選擇基金產品作為其投資的一種方式。其中,主動型基金是許多投資者心儀的投資選項。然而,基金規模的大小會影響到基金的業績情況,而相較被動型基金,主動型基金的基金規模或更值得關注。
?
一、不同規模大小的主動型基金分別有哪些“限制”?
主動型基金,顧名思義,指的是基金經理通過主動操作投資組合,以達到超越市場表現得目的。與之相反的是被動型基金,主要是通過復制特定指數的表現來獲取收益,其目標是盡量減少跟蹤誤差,它通常指的是指數基金。
但在指數基金當中,也有主動和被動的區別。以滬深300指數為例,博時滬深300指數A為被動型,南方滬深300增強A則是采用以指數復制和主動選股相結合的策略,基金經理可進行主動調控,并非完全復制指數。兩者的區別在于查看是否為“增強型”基金。
在主動型基金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便是基金經理,基金經理通過主動決策以及積極操作,會影響基金的整體收益情況。表現優異的基金經理,其管理的基金收益水平或高于市場同類基金,但是,表現較差的基金經理則可能影響到基金收益也可能會造成虧損。因此,主動型基金的風險或要高于被動型基金的風險。
另一方面,我們還需了解基金的收益來源,它主要可以通過兩種方式獲取。
其一是資產配置所帶來的收益,基金經理在管理基金時通過合理地配置不同的資產,如股票,債券、貨幣市場工具等,或能從中產生收益。
其二是資產本身產生的收益,即基金經理通過深入研究挑選處具備潛力的股票或債券等類型的資產。
當基金規模較小時,基金經理在資產配置的操作上相對靈活自如。以股票基金為例,小規模的基金對于投資中小市值的股票相對容易。這類中小市值的股票通常具備較大的成長空間,若其表現出色,或將給基金帶來豐厚的回報。此外,規模較小的基金在市場發生變化時也能及時做出反應并進行靈活調整。
然而,小規模基金也是有利有弊。由于規模較小,其資產組合可能并不夠分散,也由此可能導致基金凈值波動較大的問題。若基金表現糟糕,凈值和規模持續下跌,則該基金可能面臨清盤的風險。
那么,當基金規模持續擴大,是否就表示“安穩”了?此時則需要將基金分類來看。
就貨幣型基金等類型的基金而言,或許較大規模的基金能給到投資者“安全感”,主要由于此類基金主要關注資金流動性,規模較大的基金是有利的因素。但若是主動型基金,則要提神應對。
首先,在資產配置方面,大規模的基金可能會面臨配置的一些限制,主要在于一些新興的、具有潛力的投資機會,可能會由于自身規模龐大而無法參與,即使參與其中,也可能因占比較小對基金整體業績的貢獻相對微弱。
其次,基金的規模不斷增大時,其調倉成本也會增加,操作靈活性下降,從而使得基金經理可能難以迅速調倉應對市場變化。例如,市場風格輪動時,基金經理的基金策略可能會在風格上無法適應市場,短期內或會影響基金的穩定和收益。
主動型基金在規模擴大的同時面臨著不同的壓力。對此,投資者也該對此提前進行風險管理,考慮基金的規模是否適宜,并關注基金經理的管理能力與其投資策略的可持續性。
?
二、投資者要如何應對規模變化?
從上述的情況來看,主動型基金的規模不宜過小或過大。如何維持一個適當的基金規模也逐漸成為投資者關注的議題。
而基金規模的大小,繞不開的是基金經理的管理。基金規模的大小,制約著基金經理的各種行為。此時,基金經理需要發揮能力,將基金規模維持在合理的區間。
值得一提的是,主動型基金之下仍可再進行分類,盡管同為主動型基金,其基金規模想要維持穩定,其規模區間也可能會有一些區別。
例如在股票型基金與混合型基金當中,股票占比情況不同,基金所需承擔的風險不同。
相較之下,股票型基金的基金規模要小于混合型基金,股票型基金需要維持在一個較為適中的規模區間。而混合型基金的資產配置可多樣化,承受的規模要大于股票型基金,因此其理想的規模區間通常大于股票型基金。
由于不同類型的主動型基金的資產配置存在區別,基金規模區間還需按照具體的資產配置情況對其進行具體分析。
投資者可以在基金的詳情頁,了解其資產配置與基金規模是否合理。此外,在一些基金的公告中,還會有部分基金由于基金規模出現特殊情況進行限購,投資者可以對此進行對比參照,從而預期基金規模的“臨界值”。
另一方面,投資者還可以搭建多元化的基金組合,納入不同規模、不同投資風格的主動型基金,從而保持投資組合的穩定性。
總而言之,主動型基金的規模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基金的業績表現,除了基金經理的日常把控外,投資者也需要關注基金的規模水平,充分認識規模與業績之間的關系,并采取適當的策略應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