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服務,既屬于家居產業也屬于服務業大類。新時代的家居服務業作為平臺經濟的一份子,既能通過數字化手段打通家裝“最后一公里”,推動產業升級,還能整合分散的社會勞動力,助力解決靈活就業問題。當前,我國家居服務行業正處于從“野蠻生長”向“精耕細作”轉型的關鍵期,《2024家居服務行業洞察報告》顯示,2019-2024年我國家居服務市場規模一路攀升至4025億元,展現出蓬勃的發展活力。
在智能家居、物聯網、AI技術深度融入日常生活的當下,家居服務行業不斷進化。歐睿信息咨詢發布最新市場地位聲明稱,萬師傅系家居安裝維修平臺全國規模第一(以2024年平臺GMV計)。這一成績將大眾的目光從家居銷售前市場,精準聚焦到了潛力巨大的服務后市場。
今年一季度,家具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18.1%,顯著高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國家追加81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專項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更為家居后市場的發展按下了“加速鍵”。存量競爭加劇與品質消費升級并存的新常態下,后市場已然成為家居產業競爭的終極戰場,企業又該如何跑贏?本期家居新范式一起來探。
后市場的四大“門派”:平臺模式重構競爭格局
家居服務江湖中,不同類型的玩家帶著各自基因跑馬圈地,形成四類鮮明的“生存范式”。
第一類是社區“游擊隊”,以“熟人經濟”為核心,依托3公里服務半徑,靠口碑推薦接單,報價往往憑經驗,售后靠人情。如小區門口五金店兼營馬桶維修、燈泡更換業務。這類玩家深耕社區,但服務擴散范圍有限,標準化程度低,用戶體驗有不確定性。
第二類是品牌“嫡系軍”,自家產品的專屬護衛。以一些家電品牌服務為典型代表,優勢在于對自有品牌產品的服務質量把控。但品類單一、區域覆蓋依賴品牌渠道的局限明顯,往往僅能為自家產品“保駕護航”。
第三類是電商“跨界者”,服務是商品的“附加品”。如幾大電商平臺,將服務作為商品銷售的延伸。然而用戶需先消費才能調用服務,因此也被調侃“服務捆綁消費”“修舊不如買新”。
第四類是平臺“新貴”,互聯網家居服務平臺,在行業內開創了“滴滴式”服務匹配模式。比如萬師傅,采用B2C2C模式(也支持C2C),是宜家、林氏家居、九牧等企業的合作平臺。家居新范式梳理發現,這類平臺依靠“全品類覆蓋+全國網絡+標準化流程”的優勢,推動著家居服務業從分散走向集約、從無序邁向規范,成為平臺模式賦能實體經濟的典型縮影。
后市場的一道“使命”:平臺經濟的時代擔當
近年來,我國平臺經濟如同破土春筍,在經濟發展大局中的地位愈發重要。據第一財經報道,平臺經濟吸納了超過2億靈活就業人員。截至2023年6月底,市場價值超過10億美元、超過100億美元的平臺企業分別有148家、26家,總市值規模達到1.93萬億美元。
平臺經濟作為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的重要載體,已被納入新質生產力范疇,對促進創新創業、推動產業升級、培育發展新動能意義重大。在數字經濟發達的深圳,不僅孕育了華為、騰訊等科技巨擘,也誕生了貨拉拉、萬師傅等平臺型領軍企業。
而作為平臺經濟的典型應用模式,家居服務的平臺化發展承載著獨特的時代使命。從社會層面看,全國超2億靈活就業人員需要穩定的就業渠道,以萬師傅為代表的家居服務平臺,通過整合服務資源,將零散的服務人員納入體系,構建起新型勞動力市場。從產業層面分析,家居行業長期存在“大行業、小企業”的分散格局,企業服務半徑受限。家居服務平臺通過構建覆蓋全國的標準化服務網絡,助力中小微企業拓展市場,推動整個家居產業向“服務型”升級。
成立于2013年的萬師傅,依托大數據、智能算法與AI技術,為家居電商、實體門店、物流企業等提供全國一站式售后服務解決方案,幫助企業完善服務體系、提升服務效能、降低運營成本。截至今年3月,平臺注冊師傅超370萬,服務覆蓋全國297個城市及2844個縣級行政區,累計服務180萬家居企業與4200萬家庭用戶,服務次數突破1.7億次。從最初專注B端安裝服務,到如今發展成為“全能型”專業技能服務平臺,萬師傅的成長歷程也是平臺經濟推動產業升級的寫照。
家居新范式認為,從本質上講,平臺化發展對家居服務業的重塑,是對產業要素的重新優化配置。平臺將零散勞動力轉化為可靈活調度的服務資源,碎片化需求整合成標準化產品,讓“最后一公里”從行業痛點蝶變為連接生產、流通、消費的價值樞紐。
后市場的三道“關卡”:平臺模式的破局錨點
盡管家居服務被視為藍海,但粗放發展積累的“小散亂”企業問題具象地化為三座大山橫亙行業發展前路。不僅考驗著企業突圍的智慧,也決定著行業能否抓住時代賦予的發展機遇,實現長遠發展。
首先是供需時間的錯位?!?024家居服務行業洞察報告》顯示,朝九晚六是家居人的日常,是需求最旺盛的時段。然而傳統排班制導致師傅“工作日閑、周末忙”。有消費者吐槽表示師傅只能排到下周三,而自己僅有周末有空;同時,售后人員因忙碌而爽約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其次是標準缺失。行業非標化問題嚴重。從服務流程到收費標準,都缺乏統一規范,導致服務質量參差不齊,消費者難以判斷服務的性價比,也增加了企業管理成本和市場交易成本。
信任危機則是更深層的難題。傳統服務模式的信息不對稱,滋生了信任危機的“土壤”。部分師傅收款后失聯、服務中損壞物品推諉責任等現象屢見不鮮,早期部分平臺型企業僅充當信息中介,暴露出“低價引流、高價宰殺”套路,加之315曝光的隨意報價、過度維修等亂象,更重創行業信用。
三大“關卡”環環相扣,要將藍海潛力轉化為持續發展的動力,行業必須直面并破解這些難題。正因如此,平臺模式的誕生、迭代升級,圍繞著這些痛點展開系統性創新,推動行業在規?;?、規范化的軌道上“向新向質”生長。
后市場的五個“招式”:從商業創新到社會價值共創
通過新技術與新機制,平臺模式借助互聯網數字化的高效協同特性,改造傳統家居服務場景,為行業升級提供了可復制的解決方案。基于對各行業頭部平臺型企業的研究,結合家居服務“重體驗、強履約”的特性,家居新范式總結歸納出平臺型企業們的五大創新“招式”,以期啟迪家居服務行業的未來發展路徑。
第一招:算法為“媒”,需求秒匹配
智能算法如精準紅娘,比用戶更懂需求。例如,京東到家通過大數據分析用戶需求與騎手位置,優化配送路線;閃送利用智能算法快速匹配訂單與閃送員;萬師傅開發AI下單功能,精準推送訂單。師傅能依距離、難度報價,規劃最優路線,降本增效,增加接單量;用戶也能按需篩選,就近選師傅,省時又省心。近期推出的“當日裝”服務更是直擊時效痛點。這種智能調度模式,將“人找服務”變成了“服務找人”。
第二招:標準化“練兵”,游擊隊變正規軍
以前服務人員像“散兵游勇”,水平全看運氣。現在平臺下場“練兵”,如海爾服務的明確規范和蘇寧幫客的培訓考核。萬師傅與居然之家合作開設“全屋定制安裝實訓班”提升師傅技能,平臺還推出成長等級系統,激勵師傅提高服務質量,促進服務團隊專業化。通過行業標準和認證體系,平臺模式能夠規范管理服務資源,從而確保服務品質穩定可控。
第三招:平臺為“盾”,交易有保障
用戶線上找服務最怕“踩雷”。對此,京東推出了“放心購”服務,提供售后保障;萬師傅為企業版用戶提供了先行賠付,若服務不滿意且協商失敗,用戶可投訴并提供證據,平臺核實后賠付。服務平臺構建擔保交易閉環,商家下單先凍結費用,師傅完成服務并經用戶確認后再打款,解決商家與師傅的雙向信任問題。這種“平臺背書+風險兜底”的信任機制,增強了交易雙方的安全感。
第四招:數據為“師”,服務反哺產業
傳統服務模式往往做完一單就結束,但在數字化時代,數據還可以變成“生意經”。亞馬遜利用購買數據優化產品選擇,美團用消費數據指導商家運營。萬師傅利用超1.7億次的服務數據庫和算法,分析用戶需求,據此培訓師傅、搭建職業進階體系。其發布的行業洞察報告是不少大家居企業的作戰地圖。平臺模式通過沉淀服務數據、挖掘數據價值,將“單次交易”轉化為“持續價值創造”,實現從執行服務到賦能產業的升維。
第五招:生態為“圈”,共建共贏
平臺就像組起了一個做生意的朋友圈,連接了商業鏈條中的各方角色。典型如美團串聯商家、騎手、用戶;拼多多“農地云拼”模式帶著農戶、商家一起賺錢;萬師傅連接廠商/品牌方、師傅和用戶,并與天貓、抖音等電商銷售平臺打通,形成“共生經濟”。這種多方共贏模式是其GMV登頂的重要原因,也是超百萬行業企業客戶首選萬師傅的關鍵所在。平臺模式通過構建開放生態,打破傳統單一模式的發展局限,形成多邊協同的價值網絡,推動行業從“零和博弈”走向“生態共贏”。
結語:規模之外,價值之上
家居新范式認為,萬師傅GMV登頂,是產業紅利的集中體現。以萬師傅為代表的企業,正通過技術創新與標準建設,讓家居服務從充滿不確定性的“碰運氣”,轉變為可預期的高質量服務。這不禁讓人聯想到外賣行業的發展,初期解決“有沒有”,中期解決“快不快”,最終比拼“好不好”。
服務密度決定產業高度。未來,平臺服務型獨角獸不僅能在后市場發揮關鍵作用,還將促進銷售、反哺制造業。當“最后一公里”從痛點變為支點,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平臺的崛起,更是整個家居產業向“服務經濟”升級的必然趨勢。平臺經濟與新質生產力的深度融合,正推動家居服務業邁向更高質量發展階段,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