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尚揚 ??
隨著消費市場的逐步回暖,消費股股價集體“起飛”,泡泡瑪特、鹽津鋪子等公司迭創新高。業內人士認為,當前,經濟向消費轉型刻不容緩,這是新消費炒作最大的底氣,板塊炒作趨勢將持續延伸,未來會催生更多大牛股。而結合機構資金4月份的最新持倉動向,多只消費龍頭已經被積極加倉買進。
股價“起飛”?
年內漲幅翻倍,2022年10月28日見底以來累計上漲逾17倍,4月30日再創歷史新高的泡泡瑪特,盤中最高觸及199元/股(見圖1)。
如此走勢也并非個案,年內老鋪黃金已斬獲近2倍漲幅,且自2024年6月28日登陸港股至今,短短不足一年時間,累計上漲已接近10倍(見圖2)。素有“辣條大王”之稱的衛龍美味,年內亦實現了股價的翻倍上漲。港股新消費股集體“起飛”。
雖然A股消費公司的股價走勢相對弱于H股,但年初以來同樣有多只個股相較市場平均走勢超額收益明顯。
如零食巨頭鹽津鋪子,年初以來股價累計上漲43.45%;寵物食品巨頭乖寶寵物,年初以來股價累計上漲38.53%;專注于智能短交通和服務類機器人領域的九號公司-WD,年內漲幅也超過了30%,而同期滬指則表現為回調。
針對消費股的投資機會,《解密行業龍頭》主講人彭祖曾多次在公開直播中做了詳細分析。他認為在關稅背景下,經濟向消費轉型刻不容緩,這是新消費炒作最大的底氣,新消費的炒作趨勢還會繼續,且后邊還會有各種擴散,催生其他大牛股誕生。
銷售火爆??
泡泡瑪特股價迭創新高,與其近期在海外爆火有直接原因。當地時間4月25日凌晨4點45分,洛杉磯泡泡瑪特門店前,數百人已排起長隊,有人自帶折疊椅和零食,甚至從前一天晚上10點便開始駐守,只為搶購LABUBU第三代搪膠毛絨產品。這款由泡泡瑪特簽約藝術家龍家升設計的北歐精靈形象,正以20美元的均價在全球掀起熱潮。同一天,紐約、倫敦、東京等地的門店前也排起長龍,泡泡瑪特官方APP更是首次登頂美國App Store購物榜。從亞洲小眾收藏品到全球現象級IP,LABUBU正式成為了繼Hello Kitty、奧特曼后新一代現象級IP。
被排隊搶購的不僅有泡泡瑪特的玩偶,還有老鋪黃金的金飾。為了購買老鋪黃金的產品,有人凌晨4點多就排隊,有人足足等了8小時才進場。老鋪黃金的每一家門店,無論從品牌力、產品、門店的場景還是店效,都堪比奢侈品店。當全行業追逐下沉市場時,徐高明卻把黃金飾品做成了黃金界的愛馬仕,只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大城市開店,并創下單店年銷3億的坪效神話。徐高明也曾在多個場合表示,老鋪黃金的愿景,是成為世界第一黃金品牌。
隨著股價的一路高歌猛進,鹽津鋪子已成功坐上零食行業市值第一的寶座。據中商情報網在2024年11月預測,2024年中國休閑食品規模將突破10000億元達到10093億元,較2023年的9286億元增長8.69%,增速較之前略微下降,2023年的增速是10.06%,但近3年的增速明顯快于2020年之前。有一種說法,隨著“宅經濟”的發展,零食已經成為現代人情緒的避風港。這種說法似乎與很多人心情一波動就喜歡吃零食的事實相符,特別對于工作壓力大的上班族人群,吃零食成了一種緩解壓力的方式。
上述現象也都恰好印證了彭祖“消費其實是最簡單的板塊”的觀點,只要你多留心觀察身邊的企業,就能找到好的公司。
增長穩定???????????
4月22日,泡泡瑪特發布公告稱,2025年第一季度總收入同比大幅增長165%-170%,其中中國收益同比增長95%-100%,海外收益同比增長475%-480%。具體來看,中國市場渠道:線下渠道同比增長85%-90%,線上渠道表現更佳,增長140%-145%。海外市場爆發式增長:美洲市場同比增長895%-900%,歐洲市場增長600%-605%,亞太地區(不含中國)同比增長345%-350%。
A股公司中,也有多家消費龍頭業績表現不俗,2024年年報、2025年一季報歸母凈利潤同比均實現了雙位數的增長(見表1)。
如九號公司-WD,4月12日公司發布2024年年報,10.84億元的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了81.29%;4月30日公司發布2025年一季報,4.56億元的歸母凈利潤同比大幅增長了236.22%。
乖寶寵物也表現不俗,當前,中國寵物經濟正以驚人的速度重塑消費版圖。財報顯示,公司2024年度6.25億元的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45.68%,今年一季度2.04億元的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37.68%。
機構買進
另外,隨著財報的披露,各大機構一季度末的持倉也隨之浮出水面,多家消費龍頭公司被機構資金高度青睞。統計顯示,同時將貴州茅臺納入前十大重倉股的機構產品合計1204只,格力電器、五糧液、海爾智家、伊利股份等公司的持股機構產品也均超過了百家(見表2)。
另外,4月以來,機構資金也在繼續對部分消費龍頭公司實施增持,結合大宗交易數據來看,月內機構專用席位的身影共出現在了9筆消費龍頭股大宗交易的買方席位。
增持規模最高的貴州茅臺,4月份,公司公發生了12筆大宗交易,其中一筆32.23萬股,涉及約5億元成交額的交易被機構專用席位接盤,而賣方則并未出現過機構專用席位的身影。
再比如一家含機器人概念的消費龍頭公司,4月以來共完成了24筆大宗交易,其中5筆交易的買入方為機構專用席位,賣出方也并未出現機構專用的身影,機構合計買入金額超4千萬元。(文中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作買賣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