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一家愿意“看長”的企業,更容易基業長青。
房產政策春風陣陣,但市場不可能回到以往快速增長的時代,已成事實。
承壓環境下,更能考驗深處其中企業的底色。
11月21日,一站式新居住服務平臺貝殼(BEKE.US;02423.HK)發布2024年第三季度財務業績。
報告期內,貝殼總交易額(GTV)為7368億元,同比增長12.5%,凈收入為226億元,同比增長26.8%,凈利潤達11.68億元,經調整凈利潤達17.82億元。
調整期暗礁叢生,雙位數增長實屬不易,而能將雙位數增長保持兩個季度,更是罕見。
對于貝殼來說,這并非一個在動蕩期斷尾求生的慘勝故事,而更像是一個主動求變開啟新旅程的大航海故事。
來源:貝殼官網
01 讓大象跳舞
“對于大的組織,最可怕的是沒有增長”,貝殼聯合創始人、董事長、首席執行官彭永東在2024年第三季度業績公告中表示,但所幸對于貝殼來說,“我們今年的業務增長策略成效顯著”。
對貝殼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一個詞——“一體三翼”,即把房產經紀業務作為壓艙石,同時擴展家裝、惠居(租房)、貝好家三條事業線。
大象很難跳舞,巨輪難以掉頭。但貝殼龐大的業務架構,卻打破了這一規則。第三季度財報顯示,貝殼包括存量房、新房、家裝家居、房屋租賃等在內的業務交易額,均出現不同程度上漲。
其中,存量房業務總交易額達4778億,同比增長8.8%。新房交易業務增速甚至比存量房更快,總交易額達人民幣2276億,同比增長18.4%。
房產業務外,家裝、租房、新興業務及其他收入占比進一步提升至38.3%。相比2023年同期提升6.8個百分點。
其中,在受地產周期擾動較弱的家裝行業,其業務合同額已達40.7億元,同比增長24.6%。房屋租賃服務凈收入貢獻了39.4億元的凈收入。
多業務集體上漲,一個原因是外部在慢慢變好。
5月份政策密集出臺并迎來脈沖式復蘇后,國內存量房市場表現相對穩健,新建商品房銷售狀況也呈現出了一波“止跌回穩”趨勢。
在家裝行業,一系列“以舊換新”政策也催熱了消費需求,貝殼還攜手成都等地政府發放“雙補貼”,激活了家電消費的一池春水。
但貝殼的增長動力,又不止于此。如果將貝殼近幾年的關鍵動作一一列舉,不難發現這是一家非常喜歡“多走幾步”的企業,其布局就像對弈,落子之前,總是要往前推演幾步,把錨點定在未來。
比如:在房地產市場從高增長向調整期過度的關鍵階段,貝殼干脆利落地建立了“一體三翼”戰略,早早地布局多元核心業務。
又比如:在2022年5月,貝殼在港交所掛牌上市,完成了中概股的一道重要課題。
這種“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的氣質,頗有些深思遠慮的老牌企業的味道。
而彭永東在2024年第三季度業績公告發表的講稿,也印證了這一點:
“我們在思考的不僅是下一年怎么做,更多的是怎么能成為30、50、100年的企業。而生存的敵人是僵化、官僚、失去增長和創新的活力……”
02 比起報時,更想造鐘
彭永東的這段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美國管理學家詹姆斯·柯林斯和杰里·波拉斯在斯坦福大學為期6年的研究成果——《基業長青》。
本書選取了36家平均經營時間高達92年的老企業,這些企業在歷經兩次世界大戰、大蕭條、革命性科技等動蕩時代后,依舊生生不息,繁榮昌盛。
是什么使這些真正獨特的公司,有別于其他企業呢?
柯林斯總結了許多條特質,破除了人們對大企業固化認知的種種迷思。
令人驚奇的是,柯林斯總結的種種特質,與貝殼近年來確立的諸多戰略方向,呈現出一種嚴絲合縫的對應關系。
比如,柯林斯發現,那些基業長青的大企業,都在建立一種可長時間存續的規范,比起按部就班的“報時”,它們更愿意“造鐘”,即專心致志地構建一種大而持久的制度。
“大而持久的制度”,對于貝殼來說無疑是反復提及的一體三翼。毫無疑問,貝殼用一種兼收并蓄的融合之法,減弱了周期波動給自身造成的影響,使家裝、租賃等非房產交易業務,成為公司新的增長極。
貝殼多元核心業務 來源:貝殼官網
同時,柯林斯還發現,高瞻遠矚的公司都有一種深入內心的追求進步的驅動力。這種驅動力并非源自外在認知,比如“不進則退”的理性分析,或被外在世界提醒“是時候改變了”的被動心態。
它更多地出自與生俱來的探索、創造、發現與改變的欲望,是一種來自于人類深層的沖動。
回望貝殼第三季度,“求變”幾乎貫徹始終,從某些動作看,貝殼都是主動戳破了有礙于長遠發展的窗戶紙,主動創造一種更健康的生態模式。
比如,貝殼推行了面向店東的門店積分機制,用來回饋在平臺上時間久、業績好、守底線、業務上探索創新的門店。貝殼還將連接較為分散的社區小店,逐漸轉向連接更多的大店,并對應提高了店均經紀人的門檻業績要求與激勵規則。
家裝業務方面,貝殼通過更新迭代產品套餐、增加集中采購比例、縮短施工工期、擴充自營維修維保團隊等方式,將家裝業務Q3的貢獻利潤率拉到了31.2%。
除創造性地追求進步外,《基業長青》還發現有14家高瞻遠矚的公司,都具有一個并不符合大企業穩健印象的特質——敢于設定“膽大包天的目標”。
所謂“膽大包天的目標”有這樣幾個特征:刺激進步,創造動力,令人愿意為其貢獻創造力與精力。
對于貝殼來說,它或許指的是,不同的業務都在勇敢地向前邁步、拓展。
在大家都在勒緊腰帶、裁剪枝葉的當下,貝殼的一系列舉動著實讓一些人捏了把汗。
比如,貝殼旗下貝好家依舊以10.76億元拿下了一塊24畝的住宅用地,計劃進行自主操盤項目開發。
在新房難賣的時候,貝殼三季度新房合作數量創歷史新高,覆蓋了大部分的Top10房企。
同時,貝殼人店數量也進一步增加,三季度平臺活躍門店數達到46857家,同比增長14.6%,凈新增近6000家門店;活躍經紀人數達到423400名,同比增長6.1%。
但許多人都忽略的一個事實是:那些敢想敢做的企業,同樣擅長精密計劃與風險控制。
貝殼門店擴展速度很快,但門店回本速度也很快。截止到9月末,貝殼今年Q1的新簽約門店ROI已經轉正,一季度和之前簽約的門店也均已經回本。
此外,貝殼還保持了穩健的風險控制,開發商提前預付傭金的“快傭”收入占比保持高位,應收賬款周轉天數維持在47天的極低位。
貝好家業務也是如此。彭永東表示:“我們也不會盲目的去下注。我們這個行業每一個賽道都非常大,進入任何一個賽道都需要重決策。需要經過前期大量的思考,小分隊的試水和深度的參與,需要我們對一件事有很深的理解,不能著急。而這也是我們在探索的貝好家業務的邏輯。”
據了解,貝好家明確定位在數據驅動型住宅開發服務平臺,并非房地產開發商,是要賦能開發商。成都項目意在打造樣本,希望通過該成都項目驗證C2M產品解決方案的落地能力。
03 “看長”的力量
站在投資者的視角,《基業長青》早在30年前,就下了一個在現在已成常識的判斷:
高瞻遠矚的公司,能獲得更杰出的長期績效。
假設一個人在1926年各投資一美元,分別購買紐約證券交易所大盤指數基金、對照公司股票基金、高瞻遠矚公司股票基金,那么到1990年,他收獲的回報大概是這樣:
大盤指數基金上的錢,會升值到415美元,對照公司股票基金上的錢,會升值到955美元;而投在高瞻遠矚公司股票基金上的錢,會升值到6356美元,是投資對照公司股票基金的6倍多,是投資大盤指數基金的15倍多。
投資的復利,根底在于企業的長期主義經營。基業長青的公司,無一例外都對時間充滿了耐心。
在2024年第三季度業績公告里,彭永東堅定地表達出了公司對“看長”力量的堅持:
“在這一輪市場周期里,我們越來越篤定的東西,是‘看長’,我們越來越理解看長的力量。”
貝殼的“看長”,體現在行業、業務與投資回報多個方面。
一則,買房、租房、家裝等圍繞“住”的需求,永遠都不會消失。在上一代,“買到房”是居民核心目標,房產在居民存量財富中占比較大;如今一代,“住得好”成為首位,這使房子從資產價值,逐漸回歸到使用價值,并逐漸衍生出更多元、發散、均衡的業務體系。
二則,貝殼對底層基礎——服務品質與基礎設施——發力頻頻:比如用億元保障金為消費者兜底;為租戶提供入住前提前檢修、標準化交房等服務。這些困難但正確的動作需要長期耕耘,但產生的影響同樣如春雨潤物,無聲但持久。
三則,貝殼在持續回報股東,與投資者分享長期主義發展紅利。今年以來截至第三季度末,貝殼共斥資約5.8億美元回購股票。自2022年9月回購計劃啟動以來,截至三季度末,貝殼累計回購金額約14.9億美元,回購股數占回購計劃啟動前公司總股本約8.1%。
概而言之,在經歷了30年的上行周期后,中國關于“住”的消費觀念、投資觀念與需求痛點都在發生調整與變化。
在調整期生存,是企業的首要目標;但更難的是,要長久地生存,要基業長青。
從當前“看長”的篤定態度來看,不能否認的是,貝殼身上的確帶有“長青”的潛力與特質。而持有貝殼的投資者,也不僅僅是看好當前的增長,更是對未來時間復利抱有足夠的期待與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