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資負配置持續優化,收入結構多元均衡
文 | 無銹缽
持續的低息差挑戰,正在成為優質銀行擴大領先身位的“戰略契機”。
新近出爐的24年財報和25年一季度財報,為市場呈現了一個兼具“成長股”特性的優質標的——南京銀行(SH.601009)。
復盤南京銀行的財報,有兩點值得關注:
一方面是經營環節的成長性。
身處不確定環境下,南京銀行依然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其中營收側所創下的兩位數增幅,更是位居行業前列;
另一方面則是資本市場的想象空間。
2024年,南京銀行收獲多位大股東增持,全年股價累計上漲57.96%,成長性不亞于科技公司。
投資大咖菲利普·費雪寫在《如何選擇成長股》一書中的標準:財務健康、競爭優勢、長期價值,或許可以成為市場解密南京銀行這一“長期主義者”的發展路徑。
1、穩健為基,增長為翼,南京銀行靠什么行穩致遠?
在費雪的觀念里,保持健康的財務狀況,是成長股區別于其他企業的重要體現,因為透支當下換取明天,只會為企業的長期發展埋下隱患:“真正優秀的公司從不在晴天借傘,雨天還傘。”
經營質效和財務健康并非只能“二選一”,對于長期主義者來說,這種平衡是一種智慧和能力。
今年“火”遍全球科技界的梁文峰就說過,“短期回報是長期積累的自然結果。”
在此次年報致辭中,南京銀行行長朱鋼論述了“管控風險”和“精益經營”相互關系:
“(南京銀行)將在未來繼續優化資產負債配置,加強全面風險合規管控,為精益經營提供更強支撐。”
復盤南京銀行的財報,該行的“財務健康”表現圍繞兩部分構建:
一方面是出色的業績表現。
財報數據顯示,截至24年末,南京銀行經營質效保持了優良水準,營業收入達到502.73億元(+11.32%),歸母凈利潤201.77億元(+9.05%),增速領跑一眾萬億規模上市銀行。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發展勢頭還在一季度得到了延續。
2025年一季度,南京銀行實現營業收入141.9億元(+6.53%),其中利息凈收入同比增長17.8%;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61.08億元(+7.06%),營收凈利雙增,彰顯了強勁的內生驅動力。
這背后,離不開該行在應對低息差挑戰中,積極扎穩內功,不斷圍繞經營環節“提質增效”。
呈現在市場面前的南京銀行,可謂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六邊形樣本”:
凈息差1.94%,保持行業較好水平;公司、零售、金融市場三大板塊均衡發展,創利單元持續豐富;國際業務客戶數、供應鏈金融業務量、零售客戶金融資產規模(AUM)、資產托管規模等業務指標增幅明顯……
在這基礎上,南京銀行還在不斷打造安全邊際,圍繞“穩健、審慎”的風險偏好,將發展成果筑牢夯實。
為此,該行一邊強化授信全流程管控,推進風險早識別、早處置、早化解,另一邊也在不斷深化智能風控體系建設,加快從“人控”向“機控”“智控”轉變。
上述努力,也在財報數據中得到了回應。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南京銀行不良貸款率為0.83%,連續15年保持在1%以下,且穩中有降,撥備覆蓋率為323.69%,保持了較好的風險抵補能力。
穩健為基,增長為翼——從這個角度來說,身處不確定性環境下,上述兩點不僅已成為南京銀行不斷向前、行穩致遠的制勝法寶,同樣也為資本市場提供了長期信心。
2、兩場變革,如何重構南京銀行的護城河?
與此同時,身處信貸有效需求偏疲軟、銀行讓利實體經濟的逆周期里,南京銀行這份“含金量”十足的成績單,同樣也在為行業發展提供了新的啟示。
在金融系統內,“穩健”和“收益”作為一對天然的反義詞,幾乎很少共存。銀行靠什么實現二者的有機統一,又靠什么應對周期的變化?
答案就是始終“擁抱變革,聚焦客戶”。
帶領花旗銀行成功轉型的前CEO約翰·瑞德就曾說過,隨著時代的發展,金融機構將日益從業務驅動轉向“客戶驅動”:
“所有渴望領先行業的企業,都必須要思考一個問題,你如何做到更懂、更好服務客戶?”
事實上如何平衡短期目標和長遠戰略,經常成為很多公司董事會上爭論的焦點,但如果明確了“以客戶為中心”,很多事情的答案就清晰了——這也是把長遠戰略,分解成一個個可實現的短期目標的關鍵。
近年來南京銀行不斷厚植“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正是在以用戶為中心,不斷驅動變革,塑造差異化競爭力。
這場變革的第一個落腳點,南京銀行選擇依托數字化轉型,馭數而行,打造敏捷型組織,構建在差異化環境和需求中,服務客戶的硬實力。
為此,該行緊跟金融科技發展趨勢,明確“AI+金融”的發展路徑,持續完善大模型和智能體應用體系,打造營銷大腦和產業大腦“雙腦數字引擎”,構建產業鏈圖譜和客戶全景畫像,完成65條核心產業鏈和超百萬企業動態數據庫建設,充分發揮大模型精準洞察優勢,推動客戶服務升級和價值提升。
綜合來看,上述數字化轉型成果,已經充分內化為南京銀行的高效服務和優質產品供給,持續優化客戶的綜合體驗。
有了數字化轉型所構建的“敏捷力”,后續圍繞客戶價值所展開的組織架構改革,也就天然具備了“水到渠成”的流暢感。
過去的一年里,圍繞公司金融和零售金融兩大板塊,通過部門和業務的增減轉移,在構建特色化競爭力的同時,進一步完善客戶分層分類服務體系。
未來,南京銀行各業務板塊還將形成“1+N”的“多業務單元”組織架構,通過細化管理分工、增強部門協同,進一步打通資源配置,更好發揮對客服務的整體優勢,形成多元化的利潤單元,實現服務側的“天生更懂”,和業務側的均衡協同。
3、堅持“長期主義”,南京銀行如何與實體經濟共振?
這基礎上,放眼下個十年,南京銀行還能為市場提供哪些想象力?
參考菲利普·費雪的觀點:
“平庸的管理層關注下個季度的報表,偉大的管理層關注下個十年的藍圖。”
作為扎根南京、輻射長三角的區域大行,南京銀行給出的答案,是其始終牢記服務實體經濟的初心使命,將金融活水精準注入實體經濟,同區域發展同頻共振。
正如南京銀行董事長謝寧所強調的那樣,南京銀行將以“科創銀行、投資銀行、財富銀行、交易銀行、數字銀行”五張名片為戰略抓手,持續深耕金融“五篇大文章”,在變革中求突破,在創新中謀發展。
財報資料見證了南京銀行在實踐“五篇大文章”、賦能實體經濟方面的長期付出。
以科技金融為例,為了深度融入江蘇這片創新生態沃土,聚焦新質生產力,南京銀行早在2011年就成立科技支行,專營科技金融業務。
十余年過去,南京銀行持續提升自身服務科技企業的能力和水平,構建了面向科創客戶全生命周期的服務體系,服務科技企業超1.7萬家,提供信貸支持1272億元,江蘇省內專精特新企業對接服務覆蓋率達50%。
在綠色金融維度,南京銀行也已逐步構建“1+3+X”綠色金融發展體系,助力實體增厚綠色家底。
從落地全國首筆“產品碳足跡掛鉤”貸款背后一系列綠色創新產品的實踐,再到全行的低碳轉型......截至2024年末,南京銀行綠色信貸超2216億元,較年初增長25.20%,連續七年保持20%以上增速。
在普惠金融、養老金融和數字金融領域,南京銀行的實踐也是多點開花。
無論是通過“千企萬戶大走訪”、“鑫e小微”等數字化手段,讓金融“下沉”到社會末梢的普惠金融,還是持續打磨系統功能、產品供給和渠道拓展的養老金融,抑或是多線并舉,擁抱“AI+金融”創新范式的數字金融,都有扎實的表現。
對于南京銀行來說,“五篇大文章”既是金融業務的“創新切入點”,也是優化客戶業務結構,做優做強的必然選擇。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實踐“五篇大文章”也是南京銀行長期主義戰略的一個詮釋:要做好“五篇大文章”,需要的就是腳踏實地,向內倒逼能力增長,向外倡導創新經營,而貫穿始終的長期目標,就是“以客戶為中心”。
銀行的價值兌現,從來都是短期看業績,中期看戰略,長期看價值。
過去的一年里,市場見證了法國巴黎銀行、江蘇交通控股等主要股東的真金白銀增持。今年一季度,南京紫金投資(含紫金信托)、南京高科、東部機場集團投資有限公司等股東更是多次出手,主要股東累計主動增持超過5.6億元。
這背后,正如光大證券等投資機構分析的那樣:
股東的增持,本質上是基于對南京銀行未來發展的信心和價值成長的認可。
2025年是國家“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南京銀行的高質量發展,也迎來攻堅之年、實干之年。
市場和社會,也期待南京銀行能繼續踐行長期主義,在發展中深度融入國家戰略,多維度深耕“五篇大文章”,領先成為國內一流的區域綜合金融服務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