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科技為矛、以風控為盾
文 | 金寧
在2024年復雜多變的金融市場環境中,韌性與穩健成為衡量各大銀行經營的兩個關鍵詞。?
一方面,銀行板塊股價逆勢上揚,全年漲幅超40%,成為資本市場的“穩定器”;另一方面,凈息差收窄、信貸增速放緩、中間業務收入下滑等問題持續考驗著行業的韌性。?
在此背景下,江蘇銀行以一份“不良率連續9年下降、凈利潤雙位數增長”的亮眼成績單,展現了頭部城商行的經營智慧。其經營穩健、風險掌控得力的特質,不僅成為穿越周期的關鍵密碼,更為銀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范式。?
1、以穩健為基,構筑高質量發展內核
江蘇銀行的核心競爭力,源于其始終如一的“穩健基因”。自2016年上市以來,江蘇銀行并沒有“隨大流”一味的追求增速,而是一直堅持規模、質量“兩手抓”的發展模式。?
截至2024年底,江蘇銀行總資產達3.95萬億元,同比增長率為16.12%,但其貸款余額增速(10.67%)顯著低于存款增速(12.83%)。
這一數據背后,是江蘇銀行通過優化負債結構、嚴控資產投放節奏實現的“有質量的增長”。例如,江蘇銀行主動壓縮高風險領域貸款敞口,將資源傾斜至綠色金融、先進制造業等政策支持的優質賽道,既降低了風險集中度,又提升了資產收益率。?
這種積極主動作為的戰略定力,使其在行業凈利潤整體下滑2.27%的背景下,仍能保持10.76%的歸母凈利潤增速,穩居上市銀行前列。
此外,江蘇銀行資產質量的持續改善是其堅持規模與質量“雙輪驅動”的另一種體現。截至2024年末,該行撥備覆蓋率為350.10%,不良貸款率降至0.89%,相較2023年末下降0.02個百分點,實現了上市9年來的9連降,創上市以來最低水平。?
與行業數據相比,2024年四季度末商業銀行平均不良率為1.50%,江蘇銀行不良率較行業均值低0.61個百分點,資產質量核心指標穩居行業第一梯隊。?
數據只是結果的呈現,而背后的內因更值得我們深究。江蘇銀行連續9年實現不良貸款率的下降,得益于其多方面的努力。
比如,在貸前,江蘇銀行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對客戶進行全面的風險評估,篩選出優質客戶;在貸中,江蘇銀行嚴格執行審批流程,確保貸款用途合規;在貸后,江蘇銀行建立動態監測機制,及時將潛在風險化解在萌芽狀態。?
而江蘇銀行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優良的成績,?是江蘇銀行將風險管理從“技術工具”升級為“文化基因”所形成的長期競爭優勢。
這種競爭優勢便是股神巴菲特所說的:“長長的坡,厚厚的雪”。?
2、以科技為擎,筑牢智慧安全底座
在數字化浪潮下,傳統風控手段面臨數據孤島、響應滯后等痛點。為此,江蘇銀行借助科技力量,以“智慧小蘇”大模型為核心,推動風險管理從“人防”轉向“技防”。
智慧小蘇客服解決方案?
為了解決風控模型中規則數量龐大、命名不規范、重復規則多等問題,江蘇銀行通過剖析數百個風控模型的底層邏輯,提煉出超4000條適用規則,生成約800項常用組件。這些組件支持通過特征標簽查詢,方便進行單產品回溯和多產品對比,極大地提高了風險管控能力。?
依托“智慧小蘇”大語言模型服務平臺,風控模型組件化管理充分發揮大模型在代碼生成、文本字段提取、語義理解與泛化能力等方面的優勢,配合自動化腳本,實現了組件的高效生成與精準合并,組件準確率超90%。?
目前,江蘇銀行已實現風控模型從建模、編譯、部署到監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未來還將進一步完善組件化管理規則,集成至模型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確保模型的版本控制、性能監控和安全合規,支持組件的靈活調用和組合。
在企業貸款貿易合同審核場景中,傳統AI模型難以統一識別和提取復雜合同中的關鍵信息,導致審批效率低下。江蘇銀行利用“智慧小蘇”大模型的語義理解和實體識別能力,結合先進的OCR技術,實現了對非制式合同的高效掃描,準確提取合同供需方、簽訂時間、交易貨物等多種文本信息。?
基于這些提取的信息,江蘇銀行構建了專業的風險控制模型,通過外部數據等途徑對合同雙方信息進行智能檢測,在授信過程中對高風險交易提前發出預警,有效防范潛在信貸風險。自該系統上線以來,已實現數千份貿易合同的智能質檢,文本提取準確率超95%,大大簡化了合同質檢流程,提高了受托支付合規性審核效率。?
在小微個體戶貸款業務中,地址校驗是一個難題。商戶法人手動填寫的門店地址與工商注冊地址常存在描述差異,傳統規則匹配對比方式難以滿足需求。江蘇銀行采用“智慧小蘇”大模型與規則匹配相結合的方法,對地址信息進行預處理、拆解及相似度計算等操作。?
通過收集和標注大量地址數據,江蘇銀行持續迭代優化模型,當省、市、區信息不完全一致但街道和門牌號等關鍵信息一致時,大模型仍能準確判斷多個地址是否指向同一地點,風險識別準確率達99%。這種方法不僅增強了地址驗證的靈活性和準確性,還被廣泛應用于其他相關業務場景,提升了整體業務處理效率和風險防控能力。?
江蘇銀行的實踐證明,在不確定性成為常態的當下,“穩健”不是保守的代名詞,而是高質量發展的基石。其以科技為矛、以風控為盾的經營哲學,不僅為自身贏得了穿越周期的底氣,更為中國銀行業提供了“穩中求進”的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