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東軟醫療引入“國家隊”通用技術集團作為其最重要的戰略投資人,恐怕很多人并不會留意東軟“蟄伏”在大健康的賽道上,已有30年。
1997年的一天,沈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東大軟件園里,創立東軟不過6年時間的劉積仁思量著眼前的CT機,沉默許久。
這臺CT機是東軟歷經萬難“手搓”出來的中國第一臺臨床應用CT。
“填補空白”之后,劉積仁有了更宏大的想法,盡管研發醫療設備在彼時是件不可想象的事,但在許多人的懷疑目光中,劉積仁還是選擇開辟東軟的另一個戰場。
次年,東軟醫療正式成立。中國第一家上市的軟件公司,決心要做硬件設備,還是技術密度和難度極高的大型醫療影像設備。
而在這條路上,此前從未有本土企業經過、走過。
仿佛是一種宿命,誕生在中國工業搖籃之地的東軟,身上有股子倔強,在那個被歐美產品和技術壟斷的年頭,從“0”開始的突圍是一場必須取勝的戰斗。
圖源:《多肽鏈》攝
軟件如此,硬件亦如此。
時至今日,東軟集團仍是以軟件為立命之根本,只是在業務框架下,具象了“智慧城市” “醫療健康”“智能汽車互聯” 以及“企業數字化轉型”四個應用場景。
單拎東軟集團 “醫療健康”業務,營收貢獻率24%,利潤貢獻占比卻達到36%,是東軟集團盈利能力最強的業務板塊。
而這只是東軟“母體”的部分。醫療大健康的超級賽道上,劉積仁的布局要比這宏大得多。
從醫療信息化到云醫院,從醫院精細化管理到醫保支付控費管理,從大型醫療設備研發制造到健康養老與醫療教育、健康險等等,幾乎沒有可以對標的企業,能像東軟在醫療健康領域布局覆蓋得如此之廣。
難能可貴的是,在大健康賽道上超百億元的投資上,東軟所有的布局都早早跑在了行業前端,并沒有坐等資本風口和產業政策的推波助瀾。
長坡厚雪的大健康賽道上,劉積仁說東軟是“笨鳥先飛”。這又何嘗不是做產業最需要的一種心態。
壹|批量孵化
劉積仁“賽馬”
在醫療健康領域投資規模超百億元,于東軟并非虛言。
《多肽鏈》根據公開資料推算,僅東軟醫療過去八年投資就超過了30億元,熙康云醫院前后投資也有17億元,望海康信的投資規模在20億元左右,這三家公司的投資規模就接近了70億元。
2023年度東軟集團(600718.SH)總營收105.44億元。即便如此,在醫療健康領域持續大規模投資,對于上市的東軟集團而言是難以承受的財務壓力。
劉積仁何嘗不明了醫療健康涉及民生,又是個產業生態極為復雜的行業,受市場環境、法規政策影響很大。在這個行當創業投資,九死一生都是說輕了。
無數曾號稱要“顛覆”傳統醫療行業的互聯網公司,早就變成了那波“互聯網+”最大的創投墳場。
由此不難管窺這條超級賽道的基本特征:投資大、周期長、風險高。其他行業三五年能干出來個規模級的公司,在醫療健康行業幾乎不可能。
光一個醫療設備從研發到最終注冊上市,時間往短壓縮都得個五年。要驗證一家醫療健康企業能否立足市場,取得成功,基本起步就得看十年功。
翻看東軟醫療、望海康信、熙康云醫院這些涉足醫療健康領域的東軟系企業,成立時間最短的熙康也都超過了一紀年。
如今,這些東軟系企業都已站穩了腳跟、驗證了價值,成為各自領域的領軍者。不得不說,劉積仁早年立下的“養馬”策略取得了成功。
圖源:互聯網
當初,東軟集團將東軟醫療、熙康云醫院、望海康信、東軟漢楓等,作為獨立的創業單元來孵化培養。
這既是為了降低對上市公司的財務沖擊,也是為了讓這幾支隊伍能有更強的市場適應能力。
事實上,東軟在這幾家體系公司上“硬擠”出的研發經費,也是上市公司省吃儉用下來的,還是對東軟集團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當東軟系的這些企業有了基本的生存能力之后,劉積仁則通過引入社會資本來提速他們的發展。
貳|東軟過河
大健康聯盟模式
醫療大健康領域里,東軟是一個極其特殊的樣本,其業務覆蓋之廣,條線之多,跨度之大,很難找出能夠對照比較的案例來。
作為“母艦”,東軟集團的醫療健康業務是錨定在“醫院信息化”和“醫保”兩個戰略方向上,這也是因其軟件出身的緣故。
而在智能化的時代,醫院信息化的內涵發生了巨大變化,比如人工智能技術在電子病歷、醫學影像等方向上的應用,都是東軟集團持續發力的領域。
強調醫療大數據價值化的東軟集團,還在向更多更深的醫療場景探索。2023年,東軟集團推出了其面向醫療領域的多款AI+醫療應用,包括添翼醫療領域大模型、飛標醫學影像標注平臺4.0、基于WEB的虛擬內窺鏡等。
這些都是在不同場景中推動醫療服務智能化升級的解決方案。
同樣,在醫保這個東軟集團沉淀已久的領域,參與全國200多個城市的醫保信息系統建設,服務44萬醫藥服務機構奠定了其市占率優勢地位。
受醫保支付控費的影響,醫療費用管理是當前醫療機構最頭疼的問題,而未來還要面臨醫療費用多元化使用(比如照護險)的挑戰,這都需要醫療數據化的賦能。
此外,隨著醫保與藥店的關系變化,醫保所覆蓋的整個生態都將發生改變。因此,東軟集團未來醫療數據化賦能的重點就是構建“醫療-醫藥-醫保”新的生態關系。
拉回到東軟在醫療健康領域的藍圖上:東軟集團的“醫院信息化”和“醫保”是基于軟件能力的垂類業務;而所有應用軟件方向的布局,如醫療設備的東軟醫療、服務C端的熙康云醫院、服務醫院運營管理的望海康信、醫療物聯網建設的東軟漢楓,以及健康險的融盛保險等是東軟獨立運營的資產。
圖源:互聯網
那么問題來了,這么多條線,這么大跨度,東軟“六邊形戰士”如何能面面俱到且形散神凝?
劉積仁在之前公開演講時說,“今天東軟到任何一個城市,都以東軟大健康聯盟這樣一個整體形象展現在市場面前,以一個‘公司群’來為用戶提供全方位的解決方案。”
這里“一個整體形象”不僅僅包括品牌形象,還在于東軟系公司業務本身的連接上。
比如東軟團集團目前行業市場份額排名第一的醫院信息化業務,積累了龐大的醫療機構群。
同樣,對于身處醫院醫療設備投資紅利期市場的東軟醫療,也是個天然優勢;而東軟集團在醫學影像的智能化應用上,需要硬件作為載體,東軟醫療的醫療設備自然完美契合。
近幾年,公眾端在康復護理方面的需求快速抬升,醫療機構對于患者在院外隨訪及服務外擴上的訴求也不斷增長,熙康云醫院正是基于院端連接患者康復護理需求的互聯網平臺。
在康復護理上,政府早就在推動“第六險”長期照護險的試驗工作,一旦推及全國增加照護險作為社保的“必選項”,那么東軟集團在政府和醫院的醫保服務上又將迎來新機會。
與此同時,未來目標覆蓋國內40%人口熙康云醫院,也能借風楊帆。更何況,還有基于醫共體的健康險公司——融盛保險,作為東軟商業險業務的遞進,亦可轉化消費人群。
表面上看,東軟在醫療健康領域的布局的條線錯綜復雜,但每一步落子其實都有著緊密的根系連接。
除了底層的軟件及智能化能力外,各個資產和業務條線間是延伸遞進、相輔相成的關系。這就是劉積仁所說的“東軟大健康聯盟”的基本形態。
叁|從醫到養
另一條曲線
1955年生人的劉積仁似乎沒有要退休的意思,因為正在快速進入老齡化社會的中國,是他目力所及的又一塊沃土良田。
既作為建設者,又作為體驗者,劉積仁其實早就種下了東軟“從醫到養”戰略遞進的種子。
即便是成為上市公司,熙康云醫院鮮有能引起公眾關注度的動作,始終在磨合新業務。
簡單來說,其模式就是把醫療服務中的護理康復部分,從醫院“搬到”患者家中。提供服務的是醫院的護士和醫生,云醫院則提供醫患關系管理的平臺。
圖源:熙康云醫院
這是從用戶需求出發,在院外建立了醫院、醫護與患者之間的強鏈接,也夯實分級診療體系的基層終端服務。
治療是低頻醫療服務,但診斷、護理、康復卻是相對高頻的。熙康云醫院面對用戶,提供包括中醫理療、打針、換藥、褥瘡、鼻飼、導尿管等服務品類,由醫療機構的醫護來為用戶上門服務。
在寧波,熙康云醫院花了八年時間來驗證這個模式,然后再在浙江全省快速復制,今年上半年平臺用戶增速超過了200%。
八年前,正是互聯網醫療方興未艾之時。大廠的跑馬圈地與微醫、春雨等新銳并起,各種概念亂花迷眼,本質上都是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贏得最多的用戶。只有東軟憨憨地守在一城,磨礪自己。
2023年至今,熙康云醫院平臺上5萬多名醫護為浙江省內用戶提供了超15萬次安全、可靠、嚴肅的到家服務。
盡管這個數據還無法填平熙康云醫院這些年的成本投入,但盈虧扭轉的拐點已然很近了。
未來十年,中國人口結構會出現劇烈的、轉折性的變化,隨之勞動力供給、社會經濟與保障系統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按照《國家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的預測,2030年中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超過3.5億人,占比25%左右。
快速步入深度老齡化社會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一個大挑戰。
就醫療系統而言,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是消費醫療資源最多的人群,這部分人口絕對數量的快速放大,必然導致醫療服務供求關系的變化。
因此,除了繼續加快醫療服務的基建外,從健康城市發展的角度來看,養老服務的水平則是應對老齡化社會的一個關鍵。
再看東軟,過去這么多年一直在做人口全生命周期上的醫保、社保和醫療健康信息化服務系統,并外延到醫療設備、精準醫療、遠程醫療、云醫院等領域,而云醫院正是“橋接”了從醫到養的服務轉移過程。
但劉積仁有著更為積極的構想,并正在東軟落筆成畫。
“養老從上大學開始”,東軟內部盛傳的這句話實際上是從養老的社會性開始實踐的。
簡單來說就是提升老年人群的生命質量,讓他們更健康、更快樂地活著,更多參與社會活動,從而減少對醫療資源的依賴和消耗。
2000年起,東軟在大連、成都、佛山三地建設了三所IT應用型本科高校。如今,依托這三所高校,東軟專門成立了“鳳凰學院”,以擴展老年教育與智慧康養業務。
圖源: 大連東軟信息學院 (攝影|云柏 模特|劉海坤)
按其官方介紹,鳳凰學院針對老年人在學習、社交、健康等領域的個性化需求,打造了特色“LIFECARES” 的老年教育新模式。
《多肽鏈》了解到的,東軟鳳凰學院已經完成了“AI與藝術創作+健康與康復+心靈康旅”等課程體系的設計,正在做實驗班,并開發包括康復、慢病、身形管理等健康管理課程。
不久的將來,東軟的大學城里不僅能看到朝氣蓬勃的年輕人,還有活力滿滿的老年人,在數字化時代里“重構人生”。
用老年大學“串”起活力老人的樂、養、醫、學、為的需求。不得不說,養老這件事上,劉積仁和東軟的布局,又一次“飛”到了市場的最前方。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