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據深圳銀保監局公布的2022年深圳銀行業投訴數據顯示,在去年下半年涉貸款業務的投訴中,深圳前海微眾銀行在所有投訴中占了“半壁江山”。
據微眾銀行發布的最新年報顯示,截至2022年末,微眾銀行資產總額達4738.62億元,個人有效客戶數高達3.62億人。去年全年實現營業收入353.64億元,凈利潤89.37億元。可見無論是營收還是凈利潤規模,都穩居19家商業銀行之首,其凈利潤規模已經相當于是其余18家民營銀行凈利潤的總和。但是,營收利潤亮眼背后,微眾銀行的隱憂卻不容忽視:不良風險加速暴露,消費者投訴泛濫,還被列為執行人。
監管部門公布投訴數據,微眾銀行占了深圳銀行業“半壁江山”
據深圳銀保監局公布的2022年深圳銀行業投訴數據顯示,在去年下半年涉貸款業務的投訴中,深圳前海微眾銀行在所有投訴中占了“半壁江山”。
在黑貓投訴上,關于微眾銀行的總投訴數量也高達14873條,用戶投訴內容涉及暴力催收、泄露隱私、私自扣款、擅查征信等方面。
資產質量已走下坡路
微眾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也增長較快。從2017-2022年,微眾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分別為0.64%、0.51%、1.24%、1.2%、1.2%和1.47%,可見其資產質量已經在走下坡路。
因15萬元標的被列為執行人
有自媒體還關注到,就在今年三月,微眾銀行卻因150000元被列為被執行人。據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顯示,深圳前海微眾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在2023年3月20日被列為執行人,執行標的150000元,執行法院藍山縣人民法院,案號(2023)湘1127執440號。
業內人士表示,商業銀行以誠信經營立足于金融行業,如今微眾銀行卻遭遇列為執行人的尷尬處境,還能肩負起“金融普惠大眾”的使命嗎?
受互聯網大環境和政策影響,發揮空間將受到限制
《新熔財經》一針見血指出微眾銀行的天花板。從行業大背景來看,整個互聯網流量逐漸枯竭的當下,大部分社交平臺都面臨著增長瓶頸,這一趨勢也會傳導到互聯網銀行中。曾經高度依賴社交平臺導流的微眾銀行,未來恐怕很難維持同樣的高增速,這意味著微眾銀行將失去曾經的“流量光環”,泯然于眾人。
再加之當下聯合貸款模式的過渡期已經結束,像微眾銀行這種自己主要負責前端獲客、風險評估等支持性工作,讓合作銀行發放大額貸款的“聯合貸款”模式也可能會成為歷史。在這之后,微眾銀行想要繼續把獲客能力作為自身的杠桿,以小風險獲得大利潤,將會跟監管層的整改方向不符,即便微眾銀行的“流量優勢”仍在,恐怕未來發揮的空間也受到較多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