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是茅臺集團成立以來首次啟用明星代言人,也是其近年來密集布局年輕化戰略的最新動作。從茅臺冰淇淋、醬香拿鐵到虛擬偶像“黃小西”,這背后折射的,是茅臺近年來的深層焦慮。
來源 | 中訪網
作者 | 一杭工作室
5月7日,一則#張藝興代言茅臺文旅#的熱搜引爆輿論。
這是茅臺集團成立以來首次啟用明星代言人,也是其近年來密集布局年輕化戰略的最新動作。從茅臺冰淇淋、醬香拿鐵到虛擬偶像“黃小西”,這背后折射的,是茅臺近年來的深層焦慮。
當白酒行業告別高速增長期,當核心消費群體出現代際斷層,即便是市值萬億的行業龍頭,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尋求變革。
1
張藝興成為茅臺文旅的代言人
5月7日茅臺官宣張藝興代言后,“蟻工廠”的輿情監測顯示超44.5萬條討論中,45.2%持正面態度,中性態度占52.2%,2.6%為負面爭議。這場合作的價值與風險,恰如茅臺年輕化戰略的縮影。
從商業適配性維度審視,這位坐擁超8000萬粉絲的頂流藝人,其粉絲群體中18-30歲年齡段占比突破60%,與茅臺亟需開拓的年輕消費市場形成精準契合。更值得關注的是,張藝興原創作品《酒》《飛天》與茅臺文化基因存在深層互文,這種藝術聯結為品牌破圈提供了文化支點。雙方合作開發的限定酒具、音樂節聯名套餐等衍生品,則構建起“文旅+娛樂”的消費新場景。
市場反應印證了流量效應的立竿見影。代言官宣當晚,定價2699元的端午限定禮盒在24小時內售出超300件,茅臺文旅抖音直播間觀看量暴漲20倍。
但爭議聲浪同樣不容忽視。投資者互動平臺上,39%的股東直言“茅臺無需明星背書”;社交媒體中,“商務宴請場景是否適配偶像元素”的質疑引發廣泛討論。這些分歧實質指向核心命題——高端白酒品牌如何在堅守調性的同時實現年輕化破局。
茅臺的應對策略也顯現出戰略智慧。不同于集團層面始終堅守“零代言人”的保守路線,此次合作被精準限定在文旅業務板塊。
2
往冰淇淋里倒茅臺容易,往年輕人心里倒茅臺難
近年來,茅臺最引人矚目的舉動便是一系列“討好年輕人”的轉型嘗試。2022年,茅臺冰淇淋橫空出世;2023年,與瑞幸聯名的“醬香拿鐵”單日銷售額破億,之后又與德芙合作推出的酒心巧克力也十分熱銷。通過跨界聯名來撬動年輕市場,茅臺似乎找到了“流量密碼”。
然而,在這些爆款的光環背后,卻隱藏著難以持續的商業邏輯和消費場景錯位的問題。2025年一季度財報顯示,茅臺凈利潤增速放緩至11.56%,且年度營收增速目標主動下調至9%,這是2016年以來最低的增速目標。這些數據暴露出茅臺在年輕化轉型過程中的深層焦慮。
以茅臺冰淇淋為例,其定價矛盾十分典型。單份售價60元以上的產品,以“輕奢”定位吸引了不少嘗鮮者,但實際復購率遠低于預期。年輕消費者對價格較為敏感,而茅臺的核心產品飛天茅臺動輒數千元的價格,與年輕人的日常消費場景天然割裂。此外,聯名產品的流量效應往往難以持久。就拿醬香拿鐵來說,雖然首日銷量突破542萬杯,但之后熱度迅速下降,最終也未能有效提升消費者對茅臺白酒的認知和消費意愿。
這種困境實際上折射出白酒行業面臨的代際挑戰。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酒類消費者中,18-30歲群體占比僅39%,而且只有9%的年輕人表示會經常喝白酒。
茅臺董事長張德芹在2024年提出“從賣酒向賣生活方式轉變”的理念,但如何將“生活方式”轉化為年輕人愿意掏錢購買的產品,仍是一個待解難題。茅臺冰淇淋的冷藏柜和醬香拿鐵的咖啡杯,僅僅是觸達年輕群體的媒介,并非真正契合年輕人的消費場景。
3
茅臺文旅,“酒旅融合”不好走
天眼查顯示,茅臺文旅是茅臺集團全資子公司,主要從事旅游地產及資源開發、運營,并會開發、生產、銷售紀念酒、紀念品等。
成立于2013年的茅臺文旅,早年僅是集團邊緣業務。直到2021年公司明確“工業旅游運營+文創開發+數字平臺”戰略后,這家子公司才迎來爆發式增長:2023年營收突破32億元,相當于一家腰部酒企的體量;文創產品銷售收入超6億元,茅小凌手辦、端午禮盒等爆款頻出。
但高速增長的數據表象下,茅臺文旅的酒旅融合實踐正面臨三重結構性挑戰。在場景構建層面,盡管企業已打造茅酒之源沉浸式體驗區、巽風數字世界等創新項目,但消費者行為軌跡顯示,這些空間更多被定位為“網紅打卡地”而非深度消費場景。游客平均停留時長與二次消費轉化率等核心指標,尚未形成文旅產業閉環。
在文化IP運營維度,茅臺文旅面臨雙重困境:其打造的“小茅”IP衍生品價格體系橫跨33元至2699元區間,既難以構建如故宮文創般全民參與的文化消費生態,又無法復刻奢侈品牌的溢價邏輯。售價2699元的端午限定禮盒,雖借勢明星代言創下銷量紀錄,但超九成訂單集中于代言官宣后48小時窗口期,暴露出粉絲經濟驅動模式的短期性特征,尚未形成可持續的文化消費動能。
作為貴州省國資委實際控制的國有企業,茅臺文旅還承載著“酒旅融合助推貴州文旅升級”的政企協同使命。企業近年通過贊助貴陽路邊音樂會、聯合央視打造“黃小西音樂節”等舉措,積極響應地方打造“多彩貴州”文化品牌的戰略部署。但如何將地域文化符號轉化為全國性消費吸引力,仍需突破行政化運作模式,探索更市場化的價值轉化路徑。當前政企合作項目的用戶畫像顯示,省外消費者占比不足三成,地域文化壁壘的突破尚需商業邏輯的持續創新。
中國酒業協會專家指出:“文化是品牌的生命線,但文化傳播必須與時俱進。”當Z世代更愿意為情緒價值買單時,茅臺需要的或許不是單個代言人,而是重構傳統釀造智慧與當代潮流文化的對話體系。真正的品牌年輕化不應止于“茅臺冰淇淋”這類跨界嘗試,而應建立讓新生代主動舉杯的文化認同。當音樂節的燈光暗去,年輕人或許會記住舞臺上的張藝興,但茅臺需要的是讓他們記住杯中的文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