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堅持長期主義的銀行總能穩健前行。
堅持長期主義的銀行總能穩健前行。
稻盛和夫曾以竹子的成長比喻企業發展。他指出,企業在面臨經濟壓力時,通過克服逆境形成的每一個“節”,不僅能為成長提供支撐,還能使組織結構愈發堅韌。
近年來,銀行業發展呈現新態勢。隨著LPR報價機制改革的深化,銀行資產端定價呈現下行態勢,信貸供需結構正經歷深度調整。
在此背景下,銀行如何培育出更多成長“節”,成為檢驗其經營韌性的關鍵標尺。
立足銀行業結構性調整的十字路口,浙商銀行堅持“善本金融”理念與“智慧經營”戰略,以長期主義驅動高質量發展,在實現業務突破的同時,更為自身發展鍛造出堅實的“節”。
據浙商銀行披露的2025年一季度業績報告顯示,報告期內,該行實現營業收入171.05億元。其中,利息凈收入119.81億元,同比增加1.63億元,增長1.38%,實現歸母凈利潤59.49億元,同比增長0.61%,經營效益在復雜環境中展現出較強的韌性。
在資產規模方面,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浙商銀行資產總額超3.44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3.54%。其中,發放貸款和墊款總額達1.89萬億元,比上年末增加335.82億元,為實體經濟注入了源源不斷的“金融活水”。
重塑增長邏輯
追求規模之“量”,還是追求價值之“質”,這是世界上每一個行業都需要面對的發展選擇題。
回顧中國銀行業的發展歷程,大致經歷了兩個顯著階段:第一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的高速擴張期,彼時銀行業尚處于跑馬圈地的初級發展階段,眾多機構秉持“規模優先”策略,將快速做大資產負債表作為核心目標。
然而,隨著“規模優先”策略的持續推進,銀行業也面臨著階段性的結構調整需求。這促使銀行從業者開始重新審視依賴規模驅動的傳統發展路徑,轉而以更審慎的態度探索兼顧質量與效率的發展新方向。
作為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浙商銀行摒棄了“規模情結”和“速度情結”,將提升發展質量和服務實體經濟擺在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展現出穩健的成長韌性。
據悉,該行基于長期主義發展理念,積極踐行“善本金融”與“智慧經營”的理念與實踐,通過優化業務結構、強化科技賦能等系統性改革,穩步推進經營體系向高質量發展轉型。
這種戰略定力在經營數據中得到充分驗證。4月29日晚間,浙商銀行發布了2025年一季報。數據顯示,報告期末,浙商銀行資產總額超3.44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3.54%。其中,該行發放貸款和墊款比上年末增加335.82億元,顯示浙商銀行今年來持續加大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投放力度。
在經營效益上,2025年一季度,該行實現營業收入171.05億元;實現歸母凈利潤59.49億元,同比增長0.61%。其中,作為銀行營收的“第一支柱”,利息凈收入119.81億元,同比增長1.38%。
在實現規模效益穩健增長的同時,浙商銀行資產質量持續改善。截至一季度末,該行不良貸款率為1.38%,較上年末保持穩定。從更長周期觀察,以風險化解為優先戰略的浙商銀行,已實現不良貸款率連續三年同比下降。
橫向對標更顯成色。據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最新披露,2024年四季度末商業銀行平均不良率為1.50%。浙商銀行不良率較行業均值低0.12個百分點。
值得一提的是,浙商銀行在資本市場的價值,既體現在其經營基本面的韌性增長上,也彰顯在其對股東“真金白銀”的回饋中。
自2024年以來,隨著監管部門持續加強政策引導,鼓勵上市公司完善分紅體制機制,保持穩健的現金分紅逐漸成為衡量上市公司投資價值的重要標尺之一。
據浙商銀行公布的《2024年度利潤分配方案》顯示,現金分紅總額為42.84億元(含稅),占歸母凈利潤的30.12%。
浙商銀行高管在業績說明會上也表示,自2016年浙商銀行H股上市以來,除了個別年份因A股上市、A+H配股等特殊事項而未進行分紅外,其余年份的現金分紅比例均超過30%。
深化數字賦能
站在2025年的時間坐標回望,以DeepSeek為代表的認知智能技術浪潮正在重塑金融業圖景。
當智能理財顧問能精準識別用戶風險偏好,當區塊鏈技術讓跨境支付實時到賬,當機器學習模型實現毫秒級風控決策,金融科技的進化早已突破概念階段,化作潤物無聲的日常。
聚焦銀行業務領域,數字化轉型已成為全行業的戰略共識。從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到區域性城商行,數字化能力的構建與升級均被置于核心議程。
浙商銀行敏銳捕捉到這一趨勢。自2022年發布“數智浙銀”品牌及“185N”數字化改革體系以來,該行構建起“數智大腦+八大數智系統”的核心架構,并將數字化改革確立為四大戰略重點之一。
2024年以來,浙商銀行推進系統基礎攻堅,加快實施“煥芯強基”工程,推進新一代核心系統建設,持續夯實數字金融能力底座,進一步完善數據治理體系,提升網絡安全、數據安全、應用安全防護能力。
事實上,浙商銀行的數字化轉型并非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以“數智大腦”為核心的系統性工程,給客戶輸送看得見、摸得著的數智金融服務。
正如浙商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陸建強在年報致辭中所言,該行以數字化改革為主線,打造了供應鏈金融、園區綜合金融、人才科創金融、善融資產池、數易貸、浙商交易寶等一系列有影響力的品牌。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該行已在電力、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現代通信等近30個行業形成差異化解決方案,累計提供融資超7000億元,服務核心企業3500余家。
此外,在賦能零售業務上,浙商銀行穩步推進柜面、網點等智能化轉型,發布手機銀行6.0,并在臨柜雙錄、遠程雙錄等60余個業務場景落地視頻客服,大力提升全渠道客戶體驗與滿意度。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該行個人手機銀行客戶數達722.68萬戶,較年初增長18.83%。2024年,客戶通過手機銀行辦理各類業務12972.69萬筆,交易金額達10193.32億元。
在財富管理方面,浙商銀行數智財富平臺一期上線,初步建成包括多元資產組合配置系統和產品研究中心等六大功能模塊,搭建1+N分片區專人投顧賦能及陪伴機制,打造具有一流影響力的財富管理品牌。截至2024年末,財富管理零售代銷保有規模為1883.7億元,同比增長13.7%。
錨定新質生產力
中國銀行業的發展歷程,從本質上講,就是行業“價值核心”隨著時代發展不斷更新迭代的歷史。在此進程中,銀行業的發展與時代價值的實現緊密相連、相輔相成。
在龍蛇交接的乙巳新春,“杭州六小龍”在DeepSeek的加持下橫空出世,關注度持續走高。
而在“杭州六小龍”現象本質上是長期培植創新生態的結果,而在這個過程中,“金融活水”的作用同樣必不可少。
作為唯一一家總部設在杭州的全國性股份制銀行,浙商銀行深植這片技術高地,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將科技金融發展作為全行重要戰略,加強配套政策與資源保障,持續加大科技金融重點領域支持力度。
在產品上,該行針對科技型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痛點,聚焦重點場景推出系列產品,形成了以“人才銀行”為底座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迭代推出“上市人才貸”“科創積分貸”等科技金融15大場景30大產品體系,提供高度適配的全生命周期精準化服務。
此外,該行出臺“五篇大文章”授信盡職免責政策,明確了科技金融授信盡職免責正面清單,設立科技金融專題信審會,持續優化科技金融授信、授權政策,以專屬風險政策暢通融資,護航“善貸、愿貸、敢貸”。
在此背景下,該行服務科技型企業數量和提供的融資規模明顯增長。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該行已服務科技型企業超3.2萬戶,提供融資余額超4000億元;服務高層次人才超4000戶,其中服務國內外院士41位、國家級人才708位、省部級人才1403位。
除了在科技金融領域深耕細作,綠色金融也是浙商銀行布局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發力點。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我國推進“雙碳”目標的背景下,綠色金融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據了解,浙商銀行積極支持綠色低碳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制定了天然氣電力供應、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11項綠色金融專項政策,打造了涵蓋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投資等多元化服務體系,圍繞光伏、風電等清潔能源綠色產業鏈,形成了全產業鏈融資服務方案。
總的來看,在利率下行、同質化競爭加劇的銀行業寒冬中,浙商銀行以竹節般的韌性與定力,交出了一份“長期主義”的高分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