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和鉑3.0”時代全面開啟
驗證一個商業模型的好壞,盈利能力注定是核心考量指標之一。
對于聚焦創新的18A企業而言,實現盈利正是關鍵的發展節點,透露出企業商業模型成功的曙光。但實現盈利僅是18A企業證明自身的第一步,更為關鍵的是在企業取得首次盈利后,能夠將盈利的勢頭持續保持,并最終進入良性發展周期。
縱觀一眾18A企業,和鉑醫藥是為數不多實現連續盈利的公司。3月31日,和鉑醫藥發布了2024年財報。報告顯示,得益于全面鋪開的授權合作,和鉑醫藥共實現總營收3810萬美元(約2.74億元),盈利270萬美元(約1941萬元),已經取得了連續第二年的持續盈利。
有別于大眾傳統認知,和鉑醫藥的盈利并非建立在產品銷售的基礎上,而是在尚未有產品商業化的情況下,僅通過技術平臺實現轉化的方式取得的成功。與傳統商業模型相比,和鉑醫藥以技術為本,堅持創新和國際化的做法無疑確定性更高,其已先后與阿斯利康、輝瑞、艾伯維等海外企業達成深度合作。
尤其是今年3月21日,阿斯利康第三次與和鉑醫藥達成重磅合作,不僅達成了總交易金額高達46億美元的合作,而且阿斯利康還以37%的溢價認購和鉑醫藥1.05億美元的增發新股。這背后是阿斯利康對于和鉑醫藥技術平臺的充分認可。
伴隨“朋友圈”持續拓寬拓深,和鉑醫藥有望進入長期持續盈利的“和鉑3.0”新周期。
01 持續盈利:意義重大
九死一生,是外界對于創新藥商業模式的高度概括。創新藥確實存在“不穩定”的問題,但創新藥本身就是一個寬泛的命題,并不是所有的創新藥企都應一概而論。
任何一家創新藥企想要長期存活下去,必須找準自身的定位,而和鉑醫藥正是做到了這一點。目前全球有3個獲認可的全人源僅重鏈抗體平臺,而和鉑醫藥的HCAb平臺是其中唯一專利保護全面且受到臨床驗證的全人源抗體平臺,因此和鉑醫藥的做法就是放大平臺價值。
2022年,和鉑醫藥成立子公司諾納生物,專注于為全球藥企提供Idea to IND(I to I?)一站式臨床前解決方案,全面放大HCAb平臺的技術價值。
這是一種特立獨行的商業模型,和鉑醫藥正在走一條鮮有人走過的道路。那么市場該如何判斷這種商業模型的價值呢?盈利能力無疑是最為重要的核心指標之一。尤其是在和鉑醫藥2023年實現扭虧為盈的基礎上,去年的持續盈利就更顯得意義非凡,進一步驗證了和鉑醫藥商業模式的持續性。整個2024年,和鉑醫藥共實現 1941萬元盈利,足以表明公司已經具備持續盈利能力。
基于獨有的核心技術平臺,和鉑醫藥具備穩定持續輸出高質量分子的能力,同時公司還積極探索BD授權、NewCo等模式,以底層技術實力換取里程碑收入。
具體來看,諾納生物2024年取得研究服務費834.1萬美元,同比增長122.2%。諾納生物擁有超過100個合作方、合計超過19個諾納分子完成IND申報。這種新穎的模式,不僅降低了管線失敗所帶來的影響,而且還能夠為企業每年帶來穩定的現金流。
自研管線方面,和鉑醫藥憑借全球獨有的抗體發現平臺-Harbour Mice?,全面向炎癥及免疫領域深度拓展。HBM9161(巴托利單抗,FcRn 單抗)商業化在即,預計 2025年中國獲批,有望憑借石藥集團的強大銷售渠道實現放量;HBM9378(全人源抗TSLP單抗)為潛在同類最佳,即將啟動中重度哮喘全球二期臨床試驗,有望駛入哮喘病的星辰大海;HBM7020(BCMAxCD3雙靶點TCE雙抗)為潛在同類最佳,即將在澳洲啟動自身免疫疾病首例病人給藥,有望引領TCE研發熱潮。
圖:和鉑醫藥產品管線一覽,來源:公司公告
截至2024年底,和鉑醫藥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1.68億美元,較2023年增長18.9%,充足現金儲備為戰略執行打下牢固基礎。在研發端,和鉑醫藥進一步優化戰略布局,在業務大幅拓展的情況下,研發費用同比驟降53.4%,彰顯了公司超強的研發杠桿。
2024年的全面盈利的結果,既驗證了當初拆分諾納生物決策的英明,也確定了和鉑醫藥未來的發展之路。和鉑醫藥,正在逐漸成為全球抗體藥物開發的“新基建”。
02 拓圈“加速度”
盈利是一個結果,驗證了和鉑醫藥過去路徑的成功;伙伴則是未來,透露出和鉑醫藥未來的發展道路。
自2025年以來,和鉑醫藥開啟拓圈“加速度”,先后與Windward Bio、阿斯利康實現合作,合作的范圍也從“簡單授權”升級為“深度綁定”。雖然這些簽約對于和鉑醫藥業績的短期影響并沒有那么大,但卻有望在未來陸續兌現為和鉑醫藥的業績,為公司未來的遠期增長吃下一顆定心丸。
圖:和鉑醫藥歷史合作一覽,來源:公司公告
尤其是近四年與阿斯利康合作的連續升級,堪稱是和鉑醫藥拓圈的經典案例。
和鉑醫藥與阿斯利康的合作,最早可以追溯到2022年。當年4月,和鉑醫藥以3.5億美元的價格將HBM7022(CLDN18.2/CD3雙靶點TCE雙抗)授權給阿斯利康,開啟了中國TCE藥物出海的先河。2024年5月,和鉑醫藥與阿斯利康的合作加碼,就臨床前單克隆抗體項目達成許可協議,合同總金額超6億美元。
正是通過兩次合作的順利進行,讓阿斯利康切身體驗到了和鉑醫藥的價值,堅定了雙方長期合作的決心,這也才有了今年3月高達46億美元的驚天交易和37%溢價的新股認購。
透過現象看本質,和鉑醫藥之所以能夠不斷加深與阿斯利康的合作,核心關鍵還是在于其底層的平臺技術能力。實際上,海外藥企與和鉑醫藥的初次合作幾乎就相當于一次“試水”,極有可能讓客戶體驗到價值后進一步加深合作。和鉑醫藥與海外藥企的合作范式,正在從過去的“簡單授權”向如今的“深度綁定”切換。
這其實是一個不斷增強的正反饋過程。隨著深度綁定伙伴的增多,和鉑醫藥的研發能力將持續增強;而持續增強的研發能力,又會幫助和鉑醫藥拓展更多的伙伴,甚至是成為阿斯利康這樣的長期戰略伙伴。
當投資者看懂了和鉑醫藥的這一底層邏輯,就會明白其當下的業績是并不能夠展現出企業真正價值的,因為那些新拓展的伙伴是存在業績延后性的,預計約5000萬至8000萬美元里程碑收入將在2025、2026年度陸續達成并轉化。正如與阿斯利康的深度合作,極有可能在不久的未來成為和鉑醫藥的核心增長點。
過去一年,和鉑醫藥所展現出的拓展“加速度”,再度增加了未來業績的確定性,有望帶動公司迎來價值重估,打開股價向上空間。
03 一次戰略層面的勝利
和鉑醫藥之所以能夠實現連續盈利,除擁有牢固的底層技術基本盤外,更是一次戰略層面的勝利。
回顧和鉑醫藥的發展之路,它也曾一度因核心管線未達預期而“跌入深淵”。不過面對危機,和鉑醫藥并沒有選擇“內卷”,而是大膽地進行戰略聚焦。自2022年拆分諾納生物,正式進入“和鉑2.0”以來,和鉑醫藥可謂一步一個腳印,先是2023年扭虧為盈,而后又在2024年持續盈利,并于2025年進入與全球大藥企“深度綁定”的“和鉑3.0”時代。和鉑醫藥身上,再次體現出條條大路通羅馬的道理。
圖:和鉑醫藥發展歷程,來源:公司公告
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醫藥產業早已變成精細化分工的產業鏈條,對于藥企而言沒有必要“整條魚都吃”,而是應該學會如何放大自身的核心價值。只有做到“不吃全魚”,才會一直有魚吃。正如我們一直以來的觀點,成為Big Pharma并不是中國創新藥企的唯一選擇。
對于當下的AI制藥風口,和鉑醫藥亦在前瞻性地進行深度探索。
目前,和鉑醫藥已經與百圖生科、英矽智能開展合作,共同推進抗體藥物研發。和鉑醫藥基于自身Harbour Mice?平臺和全人源抗體專有的數據庫,結合百圖生科的生物計算引擎,進行大分子等藥物的開發;今年2月,和鉑醫藥還與英矽智能合作推進AI賦能抗體發現算法和應用開發,致力于為業界提供創新解決方案。
與此同時,子公司諾納生物還推出AI輔助藥物發現引擎Hu-mAtrIx?,有望與Harbour Mice?平臺無縫銜接,形成“算法+數據庫”的協同優勢。可以支持從蛋白質設計、基于單細胞的抗體篩選到下一代測序、抗體建模和抗體工程的全方位抗體發現過程。
當然,AI制藥仍是極為前沿的技術,其仍有很長的道路要走。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新興技術的綻放,一定發生在早期布局的先行者之間,而和鉑醫藥無疑就是其中一員。
從“深淵”,到“光明”,和鉑醫藥僅用了三年時間。它并沒有去為了提振股價而迎合市場,而是選擇深修內功,放大自身的長處。并不是只有成為禮來才算成功,專注研發端的再生元亦是全球創新藥的成功范本。
生物制藥,本就是一個高度依賴于資本的周期性產業,所有的MNC公司均是在一次次潮起潮落中迭代出來的。與其盲目迎合市場,倒不如踏踏實實地夯實自身的基本盤,任何偉大的爆款藥物均有遭遇“專利懸崖”的一天,唯有擁有底層技術平臺的公司才能真正實現穿越周期的壯舉。
本文系基于公開資料撰寫,僅作為信息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