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基研》 祁玄/作者
2024年以來,國內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工作持續推進。4月頒布的新“國九條”指導資本市場不斷完善;9月印發的《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引導長期投資,提振資本市場。公募基金的發展和完善,也吸引了眾多投資者加入,其中也有不少投資者關注基金分紅的相關問題。
2024年還剩一個多月,多家基金公司發布分紅公告。其中11月25日和26日,多達30只基金發布了分紅公告。從整體來看,截至11月26日,今年以來公募基金分紅超1,700只。那么,投資者如何從基金分紅中獲得投資收益呢?
一、基金分紅有兩種方式,追求“落袋為安”VS“復利增值”
基金分紅,對于投資者而言是一項權益。它主要是指基金公司將基金投資所獲得的收益,按一定比例分配給基金持有人的行為。
這些收益可能來源于股票的股息、債券的利息或資產出售的資本利得。分紅的頻率通常由基金的招募說明書確定,可能是每月、每季、每年或不定期。因此,采用這種方式讓投資者能夠分享到基金投資帶來的實際收益。
其中,基金分紅可以分為兩種方式,分別為現金分紅和紅利再投。
現金分紅指的是基金公司將部分利潤以現金的形式直接派發給投資者,這部分現金免收贖回費,且基金凈值會發生變化。此分紅方式下,基金的總資產會減少,而投資者的賬戶余額會增加。
假設投資者持有某基金10,000份,該基金當前的單位凈值為2元,那么投資者持有的基金資產總值為10,000×2=20000元。基金公司決定進行現金分紅,每份額分紅0.5元。
那么,基金需要進行現金分紅金額為10,000×0.5=5000元。分紅后基金的總資產就從20,000元減少到20,000-5000=15000元。然而,基金的總份額并沒有發生變化,仍為10,000份,因此,分紅之后,單位凈值為15,000÷10,000=1.5元。
即是說,現金分紅下,基金的單位凈值和基金資產下降。而分紅的5,000元則會打入投資者的賬戶當中。該分紅方式比較適合短期內有資金使用需求,或者希望提早落袋為安的投資者。
而紅利再投資則是將分配的收益折算成這只基金的基金份額派發給投資者,免收申購費,比較適合看好后市行情,或者希望長期持有的投資者。
通過紅利再投的方式,其分紅所得的資金會被自動轉換為額外的基金份額,投資總額保持不變。這種方式可以讓投資者享受到復利效應。
此外,基金分紅也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衡量一只基金好壞的標準。衡量基金是否優質,主要在于觀察基金的凈值增長情況。
總體來看,現金分紅是通過現金的形式轉入投資者的賬戶中,紅利再投則是按照基金凈值轉化成額外的基金份額,前者適合“落袋為安”,后者追求“復利增值”。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決策時,了解以上兩種分紅方式的特點,有助于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投資組合。
二、紅利再投與長期投資結合創造復利效應
新“國九條”指出,要強化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監管。增強分紅穩定性、持續性和可預期性,推動一年多次分紅、預分紅、春節前分紅。此項舉措一定程度上影響基金的分紅。
對于基金管理者而言,這意味著他們可能需要重新評估持有股票的選擇標準,更加傾向于選擇那些具有穩定、可預期分紅記錄的上市公司。
此外,隨著上市公司分紅頻率的增加,基金也可能調整自身的分紅政策,比如增加分紅次數或提高分紅比例,以便更好地吸引和滿足投資者的需求。同時,這或有助于投資者穩定的現金流,幫助改善投資組合的流動性和風險管理。
中長期資金入市,有利于資本市場長期穩健運行。在此背景下,基金長期投資或能與資本市場發展產生良性互動,而基金紅利再投的分紅方式,同樣與長期投資相呼應。
通過紅利再投,可以讓收益變得像雪球一樣“滾”起來,而這需要的正是時間。
因此,基金進行多次紅利再投,基金份額不斷累積之下,,長期投資所帶來的復利效益回歸到投資者身上。
“時間”是復利效應充分展現所要具備的條件之一。此外,我們還需要關注到基金的正負收益情況。
基金分紅通常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基金當期收益先彌補上一年度虧損后方可進行當年分紅,且基金單位凈值不能低于面值。因此,處于虧損狀態時是無法進行分紅的。
若基金長期保持正收益的狀態,或將更有利于基金實現復利效應。
在復利的作用下,前期投資所獲得的收益會不斷加入本金,在下一個周期中產生新的收益,如此循環往復,使得財富呈現指數級增長。因此,這也要求投資者需要有足夠的耐心,讓基金在復利的軌道上持續運行,勿輕易嘗試中斷或頻繁調整投資策略。
此時,投資者也可以關注基金市場上的紅利ETF,如博時紅利ETF、易方達中證紅利ETF等,此類基金通常保持穩定分紅,長期投資下,通過復利實現基金增值。
總體而言,紅利再投、長期投資、復利效應三者的結合,或能構建穩健投資的增長“引擎”,紅利再投為復利增長提供“燃料”,推動投資規模不斷增大。此時投資者需要保持長期投資的理念,選擇優質的基金,結合市場狀況與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從中實現復利帶來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