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創新藥,更需要一些“傻子”。
本文系基于公開資料撰寫,僅作為信息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
當有了錢之后,人們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光宗耀祖”。如何衣錦還鄉呢?蓋大房子就是老一輩人的一致選擇。這并沒有錯,畢竟在任何一個歷史時期,房子都是一件有價值的資產。但如果所有人都把賺來的錢去買房子,那么只會產生更大的泡沫,對整個經濟大環境而言并無益處。
在我看來,榮昌生物現階段資金鏈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對于“風光”的癡迷。
上市4年時間,榮昌生物共從資本市場融到近80億元,這足以幫助其建立起一條能夠穩定創造現金流的產品線。然而,最終榮昌生物卻選擇了投身“房地產”經濟,預計累計花費37億元投入到生物產業基地之上。
很多人將榮昌生物的問題歸結為管線研發不力。這其實僅是表象,管理層更深層次的利益割裂才是造成困境的根本誘因。創新藥真的需要“房地產”嗎?不同人或許有不同答案,但在百利恒天創始人朱義眼中,房子就是Biotech最不需要的資產。
盡管榮昌生物在資本市場中正面臨極為嚴峻的考驗,但當路人經過榮昌生物的生物基地時一定會由衷感嘆:你看那棟房子多么氣派!
01 新舊思維的碰撞
房健民是榮昌生物的“話事人”。
他既是公司核心技術人員、首席科學家,也是首席執行官、總經理。可以說,榮昌生物能夠取得如今的成功,房健民當屬首功。
從過往履歷看,房健民擁有豐富的醫療行業經驗,同時又是公司項目研發的主要負責人,那么他應該深知藥物研發的不易,如此經驗豐富的老炮為何會將公司引向“房地產”呢?
這值得深思。
對于應該將融來的錢投入到哪個方向,榮昌生物管理層本身是存在明顯方向搖擺的。在第一次港股IPO時,榮昌生物計劃將50%的資金投入到創新藥研發,而生物基地建設的資金僅為25%;但到了第二次A股IPO時,榮昌生物計劃投入到創新藥上的資金已經縮減至30%,而生物基地建設的資金則提升至40%。
也就是說,從回歸A股那天起,榮昌生物最看重的事就已經不再是創新藥研發,而是改為“房地產”建設。
圖:榮昌生物兩次募資用途,來源:錦緞研究院
難道是“老炮”房健民突然迷失自我了?個人以為這種概率并不高。
房健民雖然主導榮昌生物的研發與經營,但其在公司持股比例卻僅為4.82%,而持股18.81%的煙臺榮達創業投資中心(有限合伙)才是大股東。
煙臺榮達創業投資中心(有限合伙)的股東人數眾多,但其中卻唯獨沒有房健民。這份股東名單中,王玉曉是王威東之子;林永青是林健之子;熊娙是熊曉濱之女。換言之,這間公司本質是由王威東、林健、熊曉濱三人聯合控制,而出任公司董事長的王威東無疑才是真正的“大佬”。
圖:煙臺榮達創業投資中心(有限合伙)股權結構,來源:招股書
如果將王威東、林健、熊曉濱三人看做獨立個體,那么他們的持股份額其實與房健民相差不多,但他們三個卻以組成聯合實體的方式存在,其背后的深意已經不言自明。
在榮昌生物2022年公布的股權激勵名單中,王威東、林健均獲得了較多的股權激勵,何如意、傅道田、李嘉、溫慶凱等核心管理團隊也獲得了不少份額的激勵,而唯獨房健民再次缺席。
2023年中,房健民在榮昌生物的工資高達813.99萬元,為所有管理層之最,這也從側面表明,房健民更像是職業經理人,而不是公司的主人,他賺的錢還是以工資為主。
圖:榮昌生物2022年股權激勵對象,來源:公司公告
或許在研發層面,房健民擁有極高的話語權,但在企業發展大方向上,這可能就不是他能決定的。所以,榮昌生物聚焦“房地產”經濟,這個鍋房健民不該背。
02 中國創新藥需要“傻子”
能夠在2008年與房健民共同投身創新藥產業,王威東是頗具戰略眼光的,而這種魄力也是榮昌生物成為中國ADC第一股的原因。
在創新藥研發過程中,榮昌生物一定遇到了諸多艱險,其中的辛酸或許只有當事人才懂。如果當年RC48不是選擇尿路上皮癌這個小適應癥作為切入點,那么或許RC48也會敗在“大魔王”DS-8201面前,所以榮昌生物能有今天的成功,完全是幸運女神的眷顧。
或許也正是因為創新藥產業的高度不確定性,才讓榮昌生物管理層“知難而退”選擇了保守,畢竟“房地產”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而創新管線研發則不是。
實際上,融到錢就建基地的并非只有榮昌生物一家,而是當時那個時期創新藥公司的普遍選擇,美其名曰向Big Pharma轉型,但其實本質還是聰明地選擇了固定資產。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傳遞一個觀點,那就是創新藥的核心價值在于“尋租權”,它本質上是一種無形資產。創新藥企業比拼的是研發,而不是固定資產。成為Big Pharma,這絕非創新藥企業的終極目標,能夠研發出填補臨床空白的核心藥物才是應該追尋的目標。
創新藥公司應該把錢花在哪里?正是不確定性極大的臨床階段。中國創新藥產業的問題不在于沒有錢,而是有了錢之后并沒有把錢花到應該花的地方。臨床階段是一個比拼金錢和速度的階段,只要每個臨床階段都能快一點,那么藥企就能取得成功;相反如果每個臨床都慢一點,那么最終只會讓所有投入的資源浪費。
中國的創新藥老板都太聰明了,以至于把專注研發的人當成“傻子”。真的把錢都放到不確定性極大的臨床中燒掉?那還不如去拿地建廠,最起碼能夠安安穩穩。
對于榮昌生物而言,或許其已經完成了夙愿,畢竟能夠孵化出兩款具備市場競爭力的創新藥產品,這已經算得上一種成功。
但如果中國創新藥都這般“急流勇退”,那么誰來進行前沿研發呢?那些真正想搞研發的企業又如何融到資金呢?
歸根到底,中國創新藥產業最欠缺的不是別的,而是野心,一顆傲視群雄的心。
中國創新藥產業,更需要一些“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