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風暴正在愈演愈烈。
今年2月,韓國政府全面出臺改革地方醫療和基礎醫療的一攬子計劃,其中包括擴大醫科大學招生規模(要從現在的每年3058人增加2000人至5058人,增幅達到65%,一直要增加到2035年)、引進地方合同制醫生制度、減輕醫療事故刑事處罰等內容。?
為了支持改革落地,韓國政府計劃未來4年間投入超過10萬億韓元(約合541.6億元人民幣)的健康保險財政。然而,醫改落地的過程中卻遭遇醫療界的嚴重阻力。?
01 財閥罷工阻擊
從2月19號開始,以韓國醫療財閥操控的醫生罷工潮從首都圈蔓延至全國百家主要醫院,當時就有8000多實習和住院醫生辭職離崗,占到這一類別醫生的60%以上。實習和住院醫生是急診科的主力,他們集體鬧辭職,對醫療體系的沖擊是可想而知的。?
人群主要以抗議醫學院擴招為由施壓。在此之前,醫療界通過類似方式,已經取得過三次醫療改革勝利。?
2000年是韓國政府推動醫學分工制度,規定醫生不能賣藥。?
2014年是推動醫療服務不足的地區要進行線上診療,給醫生加工作量。?
2020年是在疫情期間,文在寅政府宣布擴招醫學生。?
韓國前三次的醫改每次都是以醫生集體抗議,造成醫療體系混亂而宣布失敗。?
說到這,就不能不提醫生集體辭職的背后推手——韓國醫生協會(醫協)。別看他只是個非政府組織,但是在韓國醫屆根基深、影響大。旗下有15萬成員,不僅涵蓋了韓國全部的醫生人數,還包括了財閥,甚至涉足政界。?
在美韓這些國家,醫師協會具有行業壟斷性,他們有權抬高醫學生的準入門檻,維持醫生身價。而且在韓國,公立醫院只占到10%,另外90%都是由醫生或資本方在運營。說穿了就是財閥控制。?
過去韓國的醫學生招生人數一直是隸屬于政府的保健福祉部和民間組織醫師協會共同商議來決定,但是一旦發生利益沖突,醫師協會從不向政府低頭,因為他們能組織醫生大罷工。?
在韓國報考醫學院的門檻是很高的,門檻基本都由醫協來定。主要還是招生計劃的人數少,韓國醫生是從地獄般的高考中卷出來的,好不容易擁有了體面的工作和不菲的收入,你再來個擴招增幅65%,誰想再憑空多點競爭對手搶飯碗呢??
從醫學院畢業熬到專科醫生,也就是高年資醫生的過程也很長。6年醫學院畢業之后,還要經過1年的實習,以及3到4年住院醫生階段,前前后后起碼得10年(醫生晉升方面也跟國內差不多一致)。但韓國醫生一旦熬出來了,就進入了社會精英階層。社會地位高,收入也高。?
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組織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韓國醫生人數為11.52萬人,平均年薪高達18萬美元,約合129萬人民幣。而韓國當時人均年收入大約是3.3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4萬元。2022年,韓國公立醫院專科醫生的平均年收入可以達到2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44萬元左右),是普通上班族的5-6倍甚至更多。?
自2006年以來,韓國每年都只招3058名醫學生,如果今后每年再多2000名醫生,勢必要拉低現有的百萬年薪的收入水平。在財閥的幾次操縱下,給人感覺韓國醫生就成了自己上車后就想把車門焊死的利己主義者了,其實醫生利益算小頭,財團的利益才是大頭。?
02 核心痛點:醫療資源不均衡
那韓國醫生到底夠不夠?從全面數據來看,不是很夠。?
我們先從絕對數來說,根據韓國保健福祉部公布的“OECD”國家的一份2023年衛生統計公開數據顯示,韓國每1000人擁有的醫生數量是2.6人,低于經合組織成員國平均3.7人的水平(德國4.2人,法國3.2人,澳大利亞4.0人,美國2.7人,墨西哥2.5人,我國3.04人)。這些數據表明,韓國醫生嚴重不足。?
但同樣的論據,韓國醫生們卻認為:既然老齡化嚴重,人口總體在減少,未來需要的醫生就更少了,而且韓國人平均預期壽命高達86歲,不正是說明韓國醫療條件挺好的嘛??
可實際情況卻是,韓國醫療資源地區分布非常不平衡。一些偏遠地區,如江原道、高城郡等每千人擁有的醫生數只有0.45人。而首爾市鐘路區這個數字卻超過了16人。韓國整體是2.6人算是不夠,偏遠地區0.45人則更是不足。只要競爭少,資本做主的局面基本都是以圍繞富余的地方布局,分布不平衡也是見怪不怪了。?
有人說韓國政府擴招或醫生們的反對擴招,根源上都跟韓國現有的醫保制度有關。?
韓國醫療體系雖然高度私有化,90%都是私立醫院,但他們有一個全民化的醫保制度,所有的醫院都必須加入醫保系統,否則這就是非法行醫。對韓國人來說,只要你上班就會有醫保,而且韓國的醫療成本和醫保價格的比例大致維持在100:71。100塊的醫療成本,患者只要支付71塊。?
因為看病便宜(相當于醫保報銷平均為29%,與我國相比我覺得他們算不上報銷比例很高的那種),所以韓國醫生全年人均接診患者數高達6000多人(平均每人每天接診約16.4人,國內每個醫生年均接診數約1278人,每人每天接診量均約3.5人,同樣是大醫院忙,小醫院閑)是OECD成員國醫生人均接診的3.4倍,基層醫生連續上班48個小時那是常規操作。在醫生看來,現有的醫保體系導致了韓國人有點小矛盾就往醫院跑。?
除此之外,韓國醫生們的科室分配也非常不平衡,比如婦產科和兒科,這兩個科室的診療費偏低,醫保外的費用也少,而且婦產科、心胸外科容易引起的醫療糾紛也多。醫生們自然更愿意去整容科、皮膚科、眼科這類既光鮮亮麗又賺的更多的科室,三大問題加起來,讓韓國國民尤其是地方國民苦現有的醫療系統久已。只不過呢,韓國醫生們認為政府應該就此進行改革以及提高農村地區的醫生待遇,而不是擴招。?
事實上,韓國絕大多數民眾肯定是支持增加醫學生數量。據韓國蓋洛普2月16日公布的一個調查,贊成醫學院擴招的意見占76%,即便是在韓國醫療機構內部,由于并非所有人都完全同工同酬,相當多的基層醫護人員漲不了收入也是贊成增加醫生比例,以至于減少接診及工作壓力。顯然,那些罷工的醫生無非就是拿急待治療的患者做了要挾,以此逼迫政府改變想法。?
雖說民意就是選票,國會議員選舉于2024年4月舉行。而在2024年2月時,總統尹錫悅所屬的右翼國民力量黨的支持率為33%,低于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的35%。那如果政府這次能擺平醫生罷工潮,為老百姓爭取到利益,那能取得制勝嗎?也許這才是尹錫悅政府狠下心來推行擴招令的真實原因。?
03 后記
在4月10日選舉中,由于“罷工潮”的影響,韓國國內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包括救護車在十多家醫院轉來轉去卻無人接收病人,病人因未能及時就醫而喪生,首都地區幾家大醫院的手術和診療量減半等。最終,最大在野黨選舉獲勝,即將組成第22屆國會。?
當月25日,韓國醫療改革多邊協商機制——醫療改革特別委員會正式成立,并召開第一次會議,就醫改事宜廣泛進行討論,如改善醫生實習條件、整編基本醫療服務價格體系、系統管理非補貼項目及費用補償型保險體系、解決“大醫院看病難,小醫院沒人去”的現象等。?
當前斗爭還在繼續:?
韓國醫協6月4日至7日面向全體會員舉行投票,展開集體斗爭抗議政府醫改的主張獲得壓倒性支持。有權參加投票的11.19萬人中,共7.08萬人參與投票,投票率達63.3%。投票具體內容為“是否支持醫協強硬斗爭反對政府醫改”和“是否參與醫協6月停診計劃等集體行動”。前者獲得90.6%投票者的支持,后者獲得73.5%的支持。?
6月9日,大韓醫師協會(醫協)舉行全國醫師代表者會議,表示將于6月18日全面停診。韓國官方同日對醫協集體停診決定表示遺憾,同時重申不會對返崗的實習住院醫師予以處分。?
風暴正在愈演愈烈。
作者:唐朝藝術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