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福泰制藥啟示錄。
本文系基于公開資料撰寫,僅作為信息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福泰制藥曾經是全球醫藥公司中知名的“倒霉蛋”。在其成立的前二十年時間中,并不能說毫無收獲,只能算是屢戰屢敗。
從免疫抑制劑,到艾滋病藥物,再到丙肝藥物,福泰制藥切換了一個又一個賽道,豪擲40億美元投入研發,但到頭來卻換來了一場空。
但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會永遠倒霉,運氣遲早會幫助那些一直做事的人。連續的藥物失敗并沒有摧毀福泰制藥,反而經過了這一系列磨礪,福泰制藥最終找到了未來的方向——孤兒藥。
所謂孤兒藥,指的是罕見病治療藥物。在國內,這還算不上是一個為人所熟識的概念。孤兒藥正式進入國內公眾視野,或可追溯到2018年上映的電影《我不是藥神》,其中的神藥“格列衛”就是款典型的孤兒藥,用于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雖然罕見病患者基數小,但在FDA自主定價的驅動下,孤兒藥背后的市場天花板實則并不低。在海外市場中,孤兒藥更是有著不少成功范本,比如“格列衛”的銷售峰值就接近50億美元,當屬藥王級別。
通過持續深耕囊性纖維化(簡稱CF)這一罕見病領域,福泰制藥建立了強大的企業護城河。基于持續的產業迭代,福泰制藥已經成為CF領域的絕對霸主,其2023年營收就高達98.7億美元。
立足于CF領域的充足競爭力,福泰制藥開始向腎病、一型糖尿病等常見病領域擴張,正在上演一出由Biotech成功跨越成Bio pharma的傳奇劇目。
01 福泰制藥居然可以這么倒霉!
如果有人問你創新藥產業有多難,那么你只需要讓他研究一下福泰制藥前20年的歷史就可以了。研發失敗、商業化失敗、被競品擊敗,凡是創新藥能遭遇的失敗方式,福泰制藥都經過了一番。這20年時間中,運氣從沒有站在福泰制藥這邊。
福泰制藥的歷史最早要追溯到1989年,那一年喬舒亞·博格從默沙東離職,并開始獨立創業。在那個藥物研發基本都靠排列組合撞大運的年代,喬舒亞·博格堅信自己的“理性藥物設計”理念能夠對傳統實現降維打擊。所謂“理性藥物設計”,指的是基于對靶點的認知、分子間的相互作用來理性地設計藥物。
然而遺憾的是,超前的理念并沒有讓福泰制藥在藥物研發的路上少走彎路。在成立的前十幾年里,等待著福泰制藥的都只有失敗。
成立之初,福泰制藥盯上了彼時的熱門產業器官移植領域,試圖打造出一款效果更好、毒性更低的免疫抑制劑。然而,在經過六年的研發后,福泰研發的FK-506所瞄準的靶點,被證明方向完全錯誤。這個被寄予厚望的十億美元分子之夢徹底幻滅。
對于一家剛成立的公司來說,這種研發方向的失敗帶來的挫敗感極強,既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又燒掉了大部分的融資額。不過福泰制藥并沒有因此倒下,其轉頭將目光瞄準了另一個熱門領域艾滋病藥物。通過計算機模型對分子和靶點進行計算和篩選,福泰制藥最終瞄準了HIV蛋白酶,得到了VX-478這一藥物,并最終將其于1999年孵化上市。
不過,VX-478的上市并沒有給福泰制藥帶來商業上的成功,其更多的意義還在于向市場證明了公司管理擁有成功孵化創新藥的能力。由于雞尾酒療法的出現,艾滋病單一用藥的時代已經過去,再加上膠囊劑型難以吞咽,這款藥物實際上并沒有給福泰帶來太多收入。
但也正是因為艾滋病藥物的積累,幫助福泰制藥找到了下一個藥物研發方向——丙肝藥物。經過多年研發,福泰制藥研發的慢性丙肝藥物Incivek于2011年上市,并在上市第一年就獲得近10億美元的營收,公司首次實現盈利。就當所有人都認為福泰制藥的努力終于在丙肝藥物獲得回報時,“意外”卻毫無意外的再次發生了。
2013年,吉利德丙肝藥物Sovald橫空出世,卓凡的療效徹底治愈了丙肝,同時也終結了福泰制藥持續盈利的希望。強大的競爭對手面前,福泰制藥只能飲恨退出丙肝市場。
圖:INCIVEK歷史營收,來源:錦緞研究院
接二連三的失敗讓福泰制藥陷入低谷,甚至連一些公司董事會成員也向CEO提出“我們是不是應該賣掉公司”。
02 罕見病領域的放手一搏
命運總愛捉弄人,有心栽花花不放,無意插柳柳成排。
福泰制藥命運的轉機源自一次無心插柳的收購。2001年的時候,福泰制藥在全力研發抗病毒藥物的時候,順便以6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由錢永健創立的Aurora Biosciences。
以當時情況看,福泰制藥對這次收購實則并沒有抱有太大希望,更多是刮彩票性質的。Aurora既沒有上市藥物,也沒有重磅管線,僅擁有一系列新藥研發技術與手段。然而,誰也沒有想到,Aurora這張彩票最終刮出了頭獎。
在被收購前,Aurora和囊性纖維化基金會在共同開發治療CF的藥物。
CF是單基因突變引起的隱性遺傳病,囊性纖維化跨膜電導調節蛋白(CFTR)發生錯誤折疊導致正常功能喪失,粘稠的粘液在消化系統等器官中積聚,最嚴重的是肺部,粘液會堵塞并損害患者的肺部。過去的大多數治療只能控制癥狀,減緩患者肺功能的衰退,可患者通常會在40歲之前死亡。
在收購Aurora后,福泰制藥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繼續了CF新藥的開發。經過對數萬種分子的篩查福泰制藥終于在2002年6月首次發現了一種能部分改善CFTR功能的增效劑——Kalydeco。
基于這一發現,福泰制藥逐步開啟臨床試驗。在2008年的臨床試驗中期數據中,與對照組相比,Kalydeco組最高劑量的患者肺功能改善了10%。隨著這一積極數據的出爐,福泰制藥開始重視起來這一項目,囊性纖維化藥物研發開始提速,并與2012年1月獲批上市。
由于CF患者基數并不大,因此福泰制藥開始并未對其抱有太大希望,但由于丙肝戰場的失利,最終管理層只得全心投入到這款藥物的經營上。然而,由于Kalydeco 是一款孤兒藥,福泰可以給其極高的定價,這使得Kalydeco單年費用超過30萬美元。盡管不少人都認為Kalydeco定價過高,可能會影響它的銷售,但最終結果卻出人意料,上市不到一年,Kalydeco銷售額達到1.7億美元。
極大的未滿足需求,超高的藥品定價,這讓福泰制藥看到了CF領域的機會,管理層決定“ALL IN”這一領域。Kalydeco 只能治療約 4% 的CF患者,仍有96%的CF患者無藥可醫。為了防治丙型藥物失敗再次出現,福泰制藥決定研發更多的藥物組合使用,從而建立起一條固若金湯的CF競爭壁壘。
圖:福泰制藥4款CF藥物歷史營收,來源:錦緞研究院
基于持續的產品迭代,福泰制藥先后在2015年、2018年和2019年,上市了Orkambi、Symdeko和Trikafta,從而形成了一條由4大管線相互補充的CF壁壘,Trikafta成為單年銷售近90億美元的“藥王”級產品。福泰制藥CF患者覆蓋率也從5%提升至90%,成為這一細分市場的絕對霸主。
03 福泰制藥啟示錄
福泰制藥的成功不在于熱門藥物市場的布局,而在于其從實際臨床需求出發,持續深耕優勢領域的堅持。如今福泰制藥已經在CF領域擁有絕對優勢,完全吃透了這個細分市場,即使是艾伯維等巨頭也難以切入市場。如此穩健的企業護城河下,福泰制藥也逐漸開始試著切入到更多領域。
今年4月11日,福泰制藥以49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Alpine公司,獲得其治療腎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藥物;同月18日,福泰口服NaV1.8抑制劑VX-548用于中重度急性疼痛的新藥申請獲得受理,若最終該藥物獲批上市,福泰將成為鎮痛藥市場的攪局者,這又是一個頗具想象力的市場。
對于根基不強的初創藥企而言,福泰制藥的發展路徑極具參考價值。從臨床實際需求出發,尋找到患者的真正痛點,然而基于這一痛點持續投入研發,以孤兒藥為切入口,并通過一些列后續迭代持續建立競爭優勢。在充分吃透一個細分市場之后,在謀求更多規模上的發展。
在國內,罕見病藥物是一個藍海市場。國內有超2000萬罕見病患者,但孤兒藥領域研發較為落后,不少藥物都依賴進口,存在著極大的臨床未滿足需求。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預測,到2030年,國孤兒藥市場規模將達到259億美元,在全球孤兒藥市場規模占比約7%。
對于有出海愿景的國內藥企來說,罕見病領域的機會則更為明顯,押注孤兒藥或許會成為中國創新藥出海的捷徑之一。尤其是在出海難度頗大的美國,孤兒藥享有多重優惠政策。更重要的是,美國的罕見病認定標準和其他國家略有不同,每年發病人口小于1/1500,或者每年患病人數少于20萬人就屬于罕見病。按照這個標準,美國的罕見病可能在我們這里并不罕見,我們實則擁有先天優勢。
圖:世界各國罕見病定義比較,來源:2021中國罕見病定義研究報告
作為近四十年來全球創新藥成功典范,福泰制藥以實際需求出發的策略值得國內藥企學習。與其去燒錢卷熱門靶點,倒不如靜下心來去關注更具臨床應用價值的藥物。創新,才是創新藥的最大價值。